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53925844
  • 上传时间:2023-1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8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将“思维开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思辨能力培养是“思维开展与提升〞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既要重文言,也要重文化,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思辨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大胆质疑,层层推进,引导思辨;辨词析义,探微烛隐,进行思辨;体悟情感,知人论世,展开思辨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辨能力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其中多变巧妙的表达方式,隽永含蓄的历史内涵,充分丰盈的情感态度……无不深深吸引着读者品味古诗词,能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贯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活化学生思维,助力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理解,有效改变学生“诗难读、读诗难〞的现状,鼓励学生读出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一、大胆质疑,层层推进,引导思辨郭跃辉说:“思辨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更需要学生的思考与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组织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解读诗歌,学生不但不会以畏惧的心态来阅读,还会在阅读中感受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拿教学杜甫的诗歌来说,学生虽然都知道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从小也读过许多杜甫的作品,但对“沉郁顿挫〞的诗风却理解不透沉郁〞即消沉忧郁,“顿挫〞指情感跌宕起伏,这样的解释不能彻底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以?登岳阳楼?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三个问题翻开学生思考的大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辨〔一〕大胆质疑,鼓励个性化解读诗歌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清人仇兆鏊评点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但有学生认为此处应该是“悲〞此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信奉名家评论而否认学生的理解,而应肯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精神,并适时引导学生找出解读的依据,帮助其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深冬,杜甫当时已经五十七岁他处境艰难、年老多病、凄苦不堪,寄居在一条孤舟之上在这样的境遇下登上岳阳楼,怎能不悲?那么,仇兆鏊所言之“喜〞就是毫无根据的妄断吗?赵昌平先生对此联也曾提出自己的观点:“流动的节奏,表达了对岳阳楼的向往,与无尽沧桑,夙愿得偿的欣慰与感慨〞也就是说,这初登之“喜〞源自诗人长久以来对登上岳阳楼的渴望这种心愿实现的感受自然是“喜〞的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诗人当时既有初登之“喜〞,也有登临之“悲〞,“喜〞与“悲〞之間思辨的关键在于程度:杜甫在疾病缠身、困窘孤寂的状态下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即便有“喜〞,“喜〞中也夹杂着“悲〞。

      〔二〕勾连比照,体会深层次差异?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假设‘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那么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那么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这里将孟诗与杜诗作比,认为杜诗境界更为宽广有学生认为杜诗与孟诗没有可比性,两位诗人写景特点及写作目的均不相同杜诗侧重于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气象博大,以衬托诗人胸怀之宽广;孟诗那么侧重于洞庭湖水的气势磅礴,借此展现大唐盛世,突出自己的入仕心理阅读同题材作品时,在比较中思辨更易发现差异,抓住根本这两首诗无论从“意象选择〞还是“炼字炼句〞,杜诗似乎拓展得更广泛孟诗的意象仅限于云梦泽、岳阳楼;杜诗却照顾到吴楚两地乃至整个宇宙坼〞“浮〞两字将吴楚两地一断为二,明月星辰漂浮湖上的景象描摹得何等恢宏〔三〕学会反思,理解独特的诗风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诗中强烈的情感最为触动人心他的诗,蕴含一种厚积的情感力量登岳阳楼?先写了雄浑之景,后两联转入抒情这种转变会显得突兀吗?诗人的情感在后两联表现得跌宕起伏:有面对浩渺洞庭而加重的身世孤危、漂泊之苦,有涕泪之中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景的担忧、未能报国的自悼……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不断整理,才能读出其反复低回的情感,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样三个问题层层推进,逐句解读诗歌,杜甫诗中的情绪变化渐趋显现,“沉郁顿挫〞所指也就了然于心二、辨词析义,探微烛隐,进行思辨古诗词重在炼字,往往抓住一个字就能读懂一首诗但对关键字的理解和把握却又因人而异,常常会有因对一个字的不同理解而造成整首诗意境大改的状况出现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产生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富逻辑性的表述正如肖亚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对策?一文中提出的:“综合语言规律、逻辑规那么判断和分析语言,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书面和口头语言将自己的见解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李凭箜篌引?中的“十二门前融冷光〞一句,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注释为“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清冷的音乐声,寒冷的长安城,通过一个“融〞字将二者连接而“融〞字本有暖意,在这里是否可以理解成“动听的乐声融化了长安城的寒光〞?这一炼字过程需要学生多项思考,得出自我认可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课堂上,一局部同学从自己平时听音乐的感受出发,感性地总结出“音乐极富感染力,温暖人心〞的效果,支持“融〞字表现了箜篌之音融合寒凉之意的理解另一局部同学支持文中注解,汇总整理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一是乐器特点:“箜篌〞本身乐音清冷凄凉;二是节令特征:高秋时节,风寒露冷,凄风苦雨中听箜篌,更添凉意;三是诗文内容:“芙蓉泣露〞“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瘦蛟〞“秋雨〞……这些诗句无不传递出丝丝凄冷之意。

      这样的思辨,并不是要区分答案的优劣对错,而是要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和能力显然,更具逻辑性的解答更有条理,也更有说服力三、体悟情感,知人论世,展开思辨文人情感大多含蓄,尤其在古代体悟诗人情感,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文面探内在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阅读时通过意象、意境大抵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但偶有不便明言的情况,那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阅读只注重“听读写〞,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感受到阅读的意义,更不要说产生自我的解读与体会而思辨性阅读那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探究,大胆质疑,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当然,这种解读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建立在文本阅读根底上的新的合理认识解读诗歌,仅仅读懂字面意思是不够的,还需体会诗人的情感夜归鹿门歌?语言清新直白,理解诗意并不难,其中流露出的“归隐〞之情也颇为明显那么,除了“归隐〞,诗中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知人论世,不难发现此诗是诗人四十岁应试不中、仕途无望后返乡之作与其同时期作品?岁暮归南山?比较后,再读“渔梁渡头争渡喧〞更添了一份热闹,“惟有幽人自来去〞又多了一丝凄凉诗人心中未能明说的“对世俗之留恋〞“无官可做而归隐的无奈〞便浮跃于纸上了思辨即慎思、明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就是培养他们思考和辨析的能力。

      古诗词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通过合理质疑发问读懂诗句,在辨析字句时强化逻辑性,从整体上体悟诗人情感,才有可能化繁为简、转难为易参考文献:【1】郭跃辉.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践——以?等待散场?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2】仇兆鏊.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202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