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法.doc
5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法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法遵义市第十六中学:骆咏梅新课程理念冲击着每位语文老师,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被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时间以讲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成了众矢之的,许多语文教师陷人了困惑阅读课到底怎样上?我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感慨颇多,写下了自己的体验,供同行参考一、注重对学生进行一、注重对学生进行““读读””的培养的培养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 ‘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可见, “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都十分重视朗读比如:“新语文教学”的领导人物韩军老师就大力提倡语文教学的“返本归根” ,而“返本归根”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回归语文教学的“诵读”之本,他的课堂既重视学生的读,也重视了自己的范读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就模仿了这种教学形式,一上课我就在低婉的音乐声中背诵全诗,让学生在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朗读中定下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在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指导、训练学生朗读。
①读出诗句内的停顿,体会诗中的情感;②读好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中的情感;③读好诗中的排比句,体会诗中的情感通过指导和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一课”的朗读要领,而且触类旁通地掌握了一些现代诗的朗读方法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为什么如此重视朗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诵读能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之初始婴儿的咿咿学语,是从模仿大人的一次次讲话开始的,同样,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多读多听,而起之于心、发之于口、作用于耳的诵读便是学生形成语感的最好形式教学中应把诵读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进人文本的目的诵读能加深理解 i 拓展课文之内涵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受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失落、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确实,诵读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让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能使人浮想联翩,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更深刻、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之内涵诵读能培养美感,提高学年审美情趣诵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披文人情” ,由文本世界进人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得到洗礼,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人有多种智力潜能其中最重要的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七种,而在个体的发展中,语言智能是最重要的智能之一,语言智能的发展是衡量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离了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首先,说说语言的理解这种理解既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原初性理解,又包括对课文的创意性理解原初性理解是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最直接把握,它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及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例如在对文章语言进行揣摩、推敲时,就可采用“加——加” , “减——减” , “换——换"、 “调——调"、 “联——联” 、“改——改"等方法,通过增减、调换、改动句子中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好处创意性理解是学生对课文的自主解读,是来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如讲《春》一课时,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这时,全班学生像打开的话匣子,情感语言一下子涌了出来,有的说:“我感觉到自己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小草在为我轻轻的按摩。
”有的说:“我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正骑着牛儿在山坡上唱歌,还有鸟儿为我伴奏呢!"有的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就生活在人生的春天,应该抓住大好时光,干好自己的一分子…¨”就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而且领悟到了人生的美好笔者认为,对课文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原初性的理解,还是创意性的理解,都十分重要,原初性理解是基础,创意性理解则是飞跃其次说说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最终目标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阅读课上落实语言运用的最佳方式就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的训练如我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就进行了诗歌的仿写训练,要求学生仿照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并结合《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写一节诗学生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而是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闸/脉脉不得语…¨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如果生硬要求学生写,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但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他们仿佛经受了缪斯女神的点化,文思泉涌,优美的诗句喷涌而出三、注重语文的育人功能三、注重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里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虽然文学阅读与语文的阅读并非完全相同,但从育人的功能上看,它们的作用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阅读教学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其育人功能比起文学的渐进性和渗透性来说更直接、更有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 3 段时,我引导学生明确了诗人的痛苦处境后发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看诗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他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天下寒士’ ” “他急于得到房子不是先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先人后己 ” “只要别人得到房子,他就是冻死也心甘情愿 ”我接着说:“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进而想到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多么博大而崇高的情怀啊!”并趁势发问, “现代社会还有没有这种人?”学生答了雷锋、李素丽、焦裕禄等,接着师生就在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美中结束全课在这里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感受了杜甫那种由己及人先人后己的博爱情怀,同时还联系到现代人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也应牢牢抓住学好基础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教学金锁链,探索成功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方法,为新课程改革尽到一个教育工作应尽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