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精编.docx
11页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 第一节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两个定义: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某种设备、装置或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物理量或工作状态能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变化或数值运行的方法,称为自动控制 (2)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含测量元件)和被控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元部件组成的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把影响系统输出量的外界输入量称为系统的输入量 系统的输入量,通常指两种: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 给定输入量,又常称为参考较输入量,它决定系统输出量的要求值或某种变化规律 扰动输入量,又常称为干扰输入量,它是系统不希望但又客观存在的外部输入量,例如,电源电压的波动、环境温度的变化、电动机拖动负载的变化等,都是实际系统中存在的扰动输入量扰动输入量影响给定输入量对系统输出量的控制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二、基本控制方式(3种) 1、开环控制方式 (1)定义: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不产生作用的控制方式,称为开环控制方式。
具有这种控制方式的有机整体,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如果从系统的结构角度看,开环控制方式也可表达为,没有系统输出量反馈的控制方式2)职能方框图 任何开环控制系统,从组成系统元部件的职能角度看,均可用下面的方框图表示 2、闭环控制方式 (1) 定义: 系统输出量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参予了系统控制的方式,称为闭环控制方式如果从系统的结构看,闭环控制方式也可表达为,有系统输出量反馈的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工作原理 开环调速结构基础上引入一台测速发电机,作为检测系统输出量即电动机转速并转换为电压 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比较(相减)后,产生一偏差电压,经电压和功率放大器放大后去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当系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时,电动机就以电位器滑动端给出的电压值所对应的希望转速运行 当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例如负载变大),电动机的转速会发生变化(下降),测速反馈 电压跟着变化(变小),由于给定电压值未变,偏差电压值发生变化(变大),经放大后使电动机电枢电压变化(提高),从而电动机转速也变化(上升),去减小或消除由于干扰引起的转速偏差。
参阅教材)! (2)闭环控制系统职能框图 任何闭环控制系统,从组成系统元部件的职能角度看,均可用下面的结构框图表示 3、复合控制方式 开环控制方式+闭环控制方式 两种结构:按输入信号补偿;按扰动信号补偿 4、控制方式比较 (1) 从系统组成结构看,开环控制方式简单,复合控制方式复杂,闭环控制方式介于两者间; (2) 从性能看,开环控制方式较差,闭环控制方式较好;复合控制方式最好; (3) 现代工程应用系统中,闭环控制方式应用最广泛 第二节闭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基本组成的结构方块图 (1)被控对象:要进行控制的设备或生产过程例,工作机械) (2)执行机构:作用于被控制对象的装置或设备例,电动机) (3)测量装置:用来检测被控量,并将其转换成与给定量相同物理量的装置(例,测速发电机) (4)放大环节:对信号进行放大或能量形式的转换,使之适合执行机构工作例,电压放大器,可控硅整流功放) (5)给定环节:产生系统的给定输入信号电位器) (6)比较环节:将所测的被控量与给定量进行比较。
(7)校正环节:用于改善系统性能的电路 校正环节可加于偏差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通道内,也可加于某一局部反馈通道内前者称为串联校正环节,后者称为并联校正或(局部)反馈校正环节 前向通道:信号从输入端沿箭头方向到达系统输出端的传输通道,又称正向通道 反馈通道:又可分为主反馈通道和局部反馈通道系统输出量经由测量装置反馈到系统输入端的传输通道,或简称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反馈通道,称为主反馈通道局部部件间反馈通道,称为局部反馈通道 单回路系统:只有一个(主)反馈通道的系统 多回路系统:有二个以上反馈通道的系统 注意:反馈有正、负之分反馈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反,从而产生一偏差信号的反馈方式,称负反馈;反馈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同,称正反馈,正反馈方式只可能在局部反馈中采用;所有闭环系统,都是负反馈控制系统 例题1 例题2 第三节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一、按数学描述形式分类: 1.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1)线性系统:用线性微分方程或线性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重要性质: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 (2)非线性系统: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注意:不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 2.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1)连续系统: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均为时间t的连续函数连续系统的运动规律可用微分方程描述,系统中各部分信号都是模拟量 (2)离散系统:系统中某一处或几处的信号是以脉冲系列或数码的形式传递的系统离散系统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差分方程来描述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典型的离散系统 二、按给定信号分类 (1)恒值控制系统: 给定值不变,要求系统输出量以一定的精度接近给定希望值的系统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高度、电动机转速等自动控制系统属于恒值系统 (2)随动控制系统: 给定值按未知时间函数变化,要求输出跟随给定值的变化如跟随卫星的雷达天线系统3)程序控制系统: 给定值按一定时间函数变化如程控机床 三、按系统的功能分类 速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等等 第四节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总体上来说,对任何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在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三个方面,或简称为“稳” 、“快”和“准”。
一、稳定性 控制系统“稳定性” 的定义,有多种表达 一种较通常的表达是,一个处于靜止或某一平衡工作状态的系统,在受到任何输入(给定信号或扰动)作用时,系统的输出会离开靜止状态或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当作用消除后,若系统能回到原来的靜止状态或平衡位置,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系统是不稳定的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也可表达为,在阶跃信号作用下,若系统输出会有一个确定值相对应,则称系统是稳定的;若系统输出越来越大,称系统是不稳定的如图所示 稳定性,是系统能否工作的前题条件,是对系统最起码的要求! 二、动态特性 稳定的控制系统,当受到阶跃输入信号作用后,系统的输出要经历一过程才能达到某一稳定值系统输出随时间t变化的这一过程称为系统的响应过程响应过程,又分为动态过程 和稳态过程,如图所示 动态特性就是反映系统在动态过程中,跟踪输入或抑制干扰的能力动态特性好的系统,表现为动态过程具有较好的平稳性、调节时间短且振荡次数少 三、稳态特性 统在过渡过程结束后,其输出量的状态一般由稳态特性来描述稳态误差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稳态特性的好坏。
稳态误差值越小的系统,稳态特性越好,意味着控制精度愈高 注意,对于同一个系统体现稳定性、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的稳、快、准这三个要求是相互制约的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列写系统微分方程 人们常将描述系统工作状态的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示出来,这种描述系统各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机理分析法和实验辨识法机理分析法是通过理论推导得出,这种方法是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来编写;实验辨识法是由实验求取,即根据实验数据通过整理编写出来 本章着重讨论机理分析法机理分析法通常会先把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部件(环节),分别求出每个部件(环节)的动态微分方程,然后再合并各部件(环节),得到整个系统的微分方程 列写环节微分方程 一、列写环节(部件)微分方程的目的、方法与步骤 目的:通过该方程确定环节(部件)的输出量与给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方法与步骤: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信号传递遵循的有关规节列出相关的 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整理,输入量项=输出量项 例题3 例题5 二、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1)确定系统输入量、输出量; (2)从输入端开始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部件(环节),依有关定理列写各个部件(环节)的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 (4)整理 例题6 三、负载效应与相似性 负载效应: 后一级的部件影响前一级的输出量 在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时,若在部件(环节)划分时没有考虑负载效应,即部件(环节)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将不能得到系统准确的微分方程 例题8 相似性:以上例中的物理部件(环节)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我们把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不同物理系统称之为相似系统在相似系统中,占据相应位置的 物理量称为相似量对于同一个物理系统,当输入量、输出量改变时,所求出的数学模型却是不同的 第三节 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r b b a a a a m m m n n n n n n dt r d y dt dy dt y d dt y d 001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