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管理改革路径选择设计.doc
14页特色管理改革路径选择设计编者按:本主要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改革战略;“先 易后难”改革战略;空间布局上的非平衡演进战略;以开放 促发展促变化战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愈改 愈清晰的市场取向改革战略;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战略; 改革、发展、稳定三原则的战略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们从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还能发现一个改革原则、如果没有当初 创立深圳经济特区,很难想象今口中国改革会是个什么样子 等,具体资料请见:摘要:30年改革开放,30年风云激荡,30年神州巨变,>p 国制度变迁为何取得巨大成功,其原因众说纷纭中国实现 成功改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战略,这包 括市场取向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战略等,并且这些战略对 中国今后进一步改革开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选择;改革战略制度变迁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从一 种制度方式向另一种制度方式变迁过程中的路径选择与整 体设计问题,仍是制度经济理论中的薄弱环节中国改革开 放已历时30余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的制度变迁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值得研究总结毋庸置疑,决定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很 多,但这里而最值得人们总结的是中国改革所采取的战略。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改革战略一、“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改革战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近30年的成功、挫折、曲折和反复,大 多数人盼望能走出一条新路邓小平用“摸着石头过河”这 一形象的说法,对初期改革战略做了精辟注解中国改革首 先发生在农村,且以包田到户这种形式出现土地是一种比 较单一和固定的生产资料,和每家每户劳动力相结合,就能 构成一个基本生产单位,全国所有农户大同小异,人类历史 上几千年基本上都是如此做的包田到户这种农民打心里想 做的事情可以说是世间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包田到户和大集 体相比,不仅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会给农民自由所以, 这种既容易改革又符合人性的改革,一旦时机成熟就自然 “忽如一夜春风吹,遍地改革悄然来”今天,人们再回过头审视当初的农村改革,除了惊叹它 的历史影响外,还…定要看到它对以后中国其它改革所做的 铺垫作用,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的推开奠泄了良 好基础如果农村还继续实行大集体制度,中国不会有几亿 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担当起当代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党的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进-•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深化农村 改革,这显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统筹城乡改革为举措, 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个突破。
二、“先易后难”改革战略人们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还能发现一个改革原则,这 就是先易后难的改革次序选择原则中国城市改革和农村改 革相比,农村改革相对容易,农村改革的成功不仅可以给城 市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如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企业承包经营 制就是其表现,而且稳住了农村这一头,城市改革即使有再 大的困难也会有吃下了肚心丸的感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城市改革,首先要解决城市 待业青年就业问题,个体户就是最早形式的“体制外改革” 产物中国城市真正大面积改革是从国有企业“放权让利” 及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的,这一改革在初期阶段比较成 功,曾极大地调动了城镇企业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曾经困 扰人们多时的双轨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 国在国有企业全面推开了以承包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 标志的改革,但双轨制问题未有解决从20世纪90年代中 期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抓大放小” 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在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框架以后,双轨制体制问题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迎 刃而解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在城市经济改革很长一个阶段里,改革是在转换企业经营机 制、改变经济管理体制这类相对容易的浅表层次上进行的, 如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制等。
这些改 革相对容易,其改革阻力和引发的社会振荡也相对较小,不 容易出大问题真正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所有 制调整与改革问题,特别是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由 于在意识形态方面极易引起社会争论,因此在改革实践中慎 之又慎,甚至一拖在拖实际上这类改革是在经历了十几年 “转换经营机制”后,发现产权改革是饶不过去的,才不得不 进行推进的如1992年以后进行“抓大放小”和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改革,就触动到产权这类深层次改革问题这也就 是所谓改革难度越来越大,“骨头越来越难啃”总之,从“机 制”性改革到“制度”性变迁的选择和转换,正是中国先易 后难改革次序选择战略的具体体现这一改革战略被后来的 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并且这一改革战略在以后中国多方面改 革中普遍得以实行三、空间布局上的非平衡演进战略如果没有当初创立深圳经济特区,很难想象今日中国改 革会是个什么样子深圳特区被称为中国改革的摇篮,随后 有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各地建立起各式各样的开发区,其中上海浦东新区是最 成功的典型特区包括开发区,在中国30年改革进程中是浓 彩重抹的一笔,今天回过头看经济特区包括开发区的建设历 史,可以肯定地说,它决不亚于当初的农村改革,它对促进中 国经济腾飞功不可没。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并 没有把握,因为这是全人类的一项崭新事业经济特区的首 要意义在于它是一块改革试验田,建立特区搞改革试验,如 果成功了可以起示范推广作用,如果失败了就可以把它关掉, 这显然是一个正确而可行的改革策略经济特区和后来的开 发区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它口后出人意料地成 为了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孵化器中国先后搞过沿海开放区 的建设,四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区建设等, 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从南部到北部的梯 度推进态势;与此同吋,各地又以城镇为中心,兴建开发区, 以此向周边地区辐射如此空间布局上的“雁阵式”改革和 发展战略,己被事实证明对促进中国的转型和发展是非常成 功的现代发展经济学中有许多关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 飞的理论,这些理论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实用性, 都没有理论见之于实践的具体途径相反,中国筹划改革试 验区的方案,区域布局方案,不仅具远见卓识,而且极具操作 性与创办经济特区构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中国提出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思想几千年来,中 国人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新中国成立近30年来的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再强化人们的平均思想,如“吃大锅 饭”,搞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打破这一教条需要智慧、勇气 和胆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可 以使先富起来的人起示范作用,以此极大地刺激更多的人发 家致富,从而使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致富动机和社会能量,以 排山倒海之势释放出来所以,改革开放战略太切合中国实 际了创设改革试验区,规划空间布局的梯度推进,让一部分 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高深理 论,然而这些政策完全可以达到那些现代发展理论要达到的 目的仅就于此,人们不得不佩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 睿智与伟大四、以开放促发展促变化战略近些年,人们在总结中国改革战略时认识到,实行对外 开放也是一项改革战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 上是汲取近现代史教训后做出的一个大胆尝试马克思和恩 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 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 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 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 依赖所代替了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从总体上融入世 界经济,走出去引进来不仅可以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 源,实现资源更高层次的最佳配置,而且能直接利用当今世 界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超越式的发展,这一点是解释中国 为何在如此短时间里实现经济起飞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另外,以开放促改革也是中国30年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重 要经验djP+13中国改革一开始大多是由内在需要推动的, 即所谓“内生性”机制,但也有一些改革是借助外部力量推 动的,有人称它是经济改革的“倒逼”机制比如在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以及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许多 方面的改革是被迫要求“按国际规则办事”而逼出来的据 统计,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共修订了 3000多部法律法规可以说加入wTo,中国的改革开放才算 真正由政策性开放阶段转入制度化开放阶段对外开放有助 于增强人们的改革意识,有助于拓展改革思路,有助于借鉴 并吸收其它经济转轨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后,人 们会明显感受传统体制与国际社会经济运行规则的巨大落 差,一方而认识国外先进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根本属 性;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中国旧体制的弊端,进而提高改革 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开放使人们打开了眼界,开放使人 们杨长避短,开放使人们从“拿来主义”中受益,开放使人们 拥有了世界市场,开放“督促”人们进步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同志讲:“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 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 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曾 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改革是要对小国 社会进行一场深刻变革,把握改革基本方向至关重要,也就 是说中国在改革中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改革的根本方向搞错了,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改 革加以定性,这不仅是一个根本战略问题,而且是一个大是 大非问题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革命,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 了新中国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按马克思列宁主义 经典作家预言,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 够解放生产力然而,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束缚生 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 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等,即坚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方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就成为第二次革命的基本性质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社会剧变,共产党纷纷下台、国家 “颜色”发生改变,导致社会陷入混乱、经济长期陷入停滞 的历史后果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是极富远见的。
正是这一改革战略使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本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的改革之 路不仅走对了,而且也已给世界树立了一个新的成功榜样六、愈改愈清晰的市场取向改革战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新体制,确立这一目标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可以说相当曲 折,并有诸多争论但是,在最终确立这一改革目标之前,似 乎有一点自始至终未发生太大偏离,这就是在自觉与不自觉 之中坚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随着时间推移,这 一改革取向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国经济体制的目 标模式有不同说法:1992年中央文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央文件的提法 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是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 导企业” ;1989年中央文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相结合”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I顾历史进程,随着人们对计划经济种种1弊端的反思, 理论界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是商品经济问题人们越来越认 识到商品经济不是想取消就能取消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 然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