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赋》的创作论.docx
12页谈《文赋》的创作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 理论著作,是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陆机以赋的 形式论文学,开创了以赋论文学创作的先河陆机根据自己 的创作体会,并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发展了前人的文学理 论,论述了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创作灵感在 艺术构思中的作用等等,从理论上提出了创新,反对抄袭的 主张,阐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自然景物的多变和文章 多样性的关系等文学创作中各方面的问题后世南朝梁代刘 勰的《文心雕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它的启发因此, 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开拓意义,也标志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图浅析《文赋》的创作理论从全文看,它分为六个部分,一、撰写《文赋》的目的二、文学创作前的准备;三、作家的构思与想象;四、文章 的体制、风格与功能;五、文学创作中的四个关键和五种弊 病;六、作家的灵感和创作一、撰写《文赋》的目的陆机在长期的鉴赏作家们的创作,私下领会他们的艺术 构思,因而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艰苦的工作,另一 方面他也亲身从事创作,说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有 自己的实践经验,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很难深切地体会 别人的用心;但拘守自己的实践经验,又未免陷于狭隘。
陆 机结合直接和间接的创作经验来探索“作文之利害所由” , 他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在文学创作中最难处理的是构思之意不能正确的反映外物, 写出之文与构思之意也有距离,困难的是不在于知道这一个 创作的矛盾,而是要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个难解 的问题,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并想通过讨论文 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从“言”来讲,是要求完美地表达“意”,从“意”来讲, 则要求准确地反映“物”,从而使一篇作品要达到主观和客 观、语言和思想的统一,这种见解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陆机把“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为探讨的中心问题,确是 抓住了创作中的主要矛盾可见,陆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 作《文赋》,其目的是明确的,对当时文学创作来说,也是 有针对性的二、文学创作前的准备《文赋》比较全面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陆机 认为,文学创作之前,应有一个准备阶段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 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 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遵 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这是创作的起点。
要意称物,必须观察外物,要文逮意,必 须广泛研究古籍,锻炼写作技巧,作家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 激发以及前人作品的影响和启示,才能产生创作的要求,在外在的物、内在的意和表现的文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创 作的开始就是说作家在创作前要具备三种要素:一是观察 外物;二是阅读古籍;三是报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伫中区 以玄览”、“瞻万物而思纷”,是说作家在宇宙的千变万化中 观察外物,可以丰富作家创作的想象和获得丰富的材料,开 启文思的泉源,说明作家的激情是有感于物的变化而动的, 文以情生,情以物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颐情志于典 坟”、“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是说作家大量的阅 读钻研典籍,可以从中吸取间接的经验,吸取思想上的营养, 以培养高洁的情思,从中吸取文辞上的营养,以丰富表达的 技巧使适宜于表达思想的辞藻呼之欲出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所谓怀霜之心,临云之志,即指作家抱有 高尚的心境和崇高的志向,就能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指 导作用这三方面的准备,是解决文、意、物之间的矛盾缺 一不可的,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然后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三、作家的构思与想象 陆机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 术构思看成是文学创作的中心。
他所说的“有以得其用心” “用心”就是作家创作时的艺术构思无论是从外界的物到 内在的意,或者是从内在的意到外行的文,都离不开作家的 构思活动而他所提出的“意与物称”,就是要求主观的思 想要符合客观事物,写出来的形象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就从“穷形尽相”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艺术构思,这样 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形象性所以,他提出了“虽离方而遁圆, 期穷形而尽相”,虽然离开了固定的写作格式,但是意随物 而婉转,却期望写尽事物的情貌所以这就要求突破常规, 要创新,不然是不可能达到“穷形尽相”的要求的在作者 的创作想象中,“穷形尽相”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陆 机精辟的论述了文学创作时的构思及其想象: “其始也,皆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 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聊翩,若翰鸟缨缴,而坠会云之峻收 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一段论述了构思的全过 程,说明了四个重要的问题,一、构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 程,构思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充分发会想象力,就能观 抚“古今”“四海”。
二、构思的过程中,想象的作用是非常 重要的八极”、“万仞”、“天渊”、“下泉”,想象的范围真 是广阔无垠三、构思的过程中,进入“情瞳眬而弥鲜,物 昭晰而互进”的阶段,就是意境逐渐形成的时候,离不开语 言材料,必须借鉴古代的经典和前人的创作,从“群言”、“六 艺”中吸取材料四、作家在想象的修辞方面,都必须发挥 独创的精神,防止抄袭构思的开始,要求沉思虚静,使构 思的想象达到自由翱翔的境界陆机受到当时道家及玄学思 想的影响,在美学上要求作家具有“玄览”之心,就是专心 致志的从事创作,作家在虚静专心的思考时,要沉浸于想象 之中,并进入一个更高的空灵境界,使精神在四方八极中飞 翔,使心灵在万仞之间游荡,而当构思成熟之时,作者的主 观激情就由不明显到明显,客观事物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作 家进入创作过程中,则是另一番景象,“群言”、“六艺”的 精华,自然流注,美丽丰富的辞藻,也象钓鱼出渊,翰鸟坠 云,纷沓而至创作构思时的想象,超越了时空限制,上至 碧落,下至黄泉,无所不在,“群言”、“六艺”的精华,自 然流注,美丽丰富的辞藻,也象钓鱼出渊,翰鸟坠云,纷沓 而至以至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里, 陆机不仅认识到艺术构思时想象的重要性,而且说明这种想 象是因情随物而不断变化的,是无所不在的,其范围也是非 常广泛的,正由于重视变化,陆机也就重视创新,因为陈词 滥调是不可能适应变化的需要的,他强调要“谢朝华于已披, 启文秀于未振”,就是要发挥独创精神,在具体写作时,一 要集古往今来的美文佳句与和谐的韵律,避免味同嚼蜡的生 搬硬套,把想象升华成清水芙蓉般的崭新,他反对抄袭,即 使并非有意的抄袭,或无意的雷同,也同样是要不得的。
但 陆机并不排斥继承和吸收前人的成果,而主张“收百世之阙 文,采千载之遗韵”有时利用旧辞,脱胎换骨,还可以有 点化的效果在具体写作时“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也就 是谋篇布局、修辞炼句陆机认为在意和辞两方面都应作精 心的安排按照内容来结构层次,用文辞来组织段落,在“抱 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众多形象中,进行选择和概括,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 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 ,这 和构思阶段一样,情况也是复杂多变的,“罄澄心以凝思, 眇众虑而为言”,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一丝不苟的思索、 探讨、琢磨,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 境界,才能写出意与物称、文能逮意的优秀作品他还指出 “理扶质以干,文垂条而结繁”,通过树叶的根干和枝叶的 关系来说明在创作时要以内容为主,文才为辅,亦是在意辞 关系上,要以意为主,以辞为辅,才能写出内容和形式结合 统一、完美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中,怎样才能从复杂多变的 构思中达到完美的表现事物,做到“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 弹”,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呢?他认为, 构思和写作过程中不论怎样复杂,有时难,有时易,有时顺, 有时逆,有时先树要领,有时后点主题,但最基本的要求是 修辞立诚、表里如一,做到“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前代文豪所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 “课虚无以 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
在 熟视无睹中求创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微薄的纸上见出高 雅的精神,在瞬间的构思中表现出宏伟的志向 “言恢之而 弥广,思按之而愈深”,语言丰富而含义深邃,思想深刻而 意境扩大,从而创作出想象神奇、感人至深的杰作四、文章的体制、风格与功能陆机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勉,当深浅而不 让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 “体有万殊”是指文 体是千差万别的,“物无一量”是指文章的风格也是各异的 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由于受到作品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和作 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情况但总的要求 即是完美真实的表达和反映所写的事物,是一切文学作品所 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文赋》在说明文学作品要做到“穷 形尽相”后,又指出:作者的个性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也 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风格特点也不同故夫夸目者尚 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 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澈 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把作家的个性,作品的体 裁与风格的关系论述的十分具体了他说讲究辞藻的人语言 斑斓多采;心灵顿悟的人注意主旨的提炼;善辩的人言辞滔 滔不绝;富于哲理的人视野开阔,这是由于作家的个性不同 而产生的不同特点;诗歌因为随感情的起伏而言辞要更加优 美;赋文因铺陈写物言短而更加和畅;碑文叙述事迹要真实 可信;诔文因为要表示哀悼,因而语句要缠绵委婉,抒情要 凄怆感人;铭志要祥略得当,语言要温顺润泽;箴谏要声韵 顿挫、清新而健壮;颂赞要从容大度,文辞丰满;论文要精 确明晰,行文流畅;奏章要平实透彻,语气舒缓典雅;辩说 更要语言奇特恣肆而有趣。
这些都是由于文体而形成的不同 风格总之,不管个性文体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都一定要 禁忌内容的邪辟和体式的规范,做到“辞达而理举” ,避免 冗长和繁杂特别应该提出的是,陆机很重视文学作品的情 感因素,所以把诗歌导入缘情,突现出了诗歌的特征,这在 当时确有过人之处,对诗歌创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文 赋》把文章的功能放在最后一段,认为文章的社会功能在于 能够表现纷繁复杂的事物和道理特别强调吸取古人的美好 情操,以为后人树立道德规范,传授济世的文功武略,宣传 教化端正的民风,是各类文章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五、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四个关键和五种弊病《文赋》在论述文学创作过程的时候,也涉及到了创作 技巧的问题,他在“理扶质以干,文垂条而结繁”的基础上 来讨论技巧,在“意称物,文逮意”和“穷形尽相”的要求 下来论述文学创作的为了达到写作目的,陆机在《文赋》 的后半部分又专门来论述了创作的利弊问题,明确的提出了 文学创作中的四个关键和五种利弊四个关键是指:一是从 文章剪裁论文意与文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二是要 求通过警策来突出中心主题;三是反对雷同,主张创新;四 是精美辞句,以免平庸他说:“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 后章。
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 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 绳其必当” 指出了有的文章结构前后错乱矛盾,有的文 章立意新颖而言辞芜杂就这些问题,他提出“考殿最于锱 铢,定去留于毫芒”,就是要反复权衡主旨与文辞是不是相 互搭配和谐,以达到词义双美的效果他又说“或文繁理富, 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 之警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