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剪力墙及框架结构高大模板专项方案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根据建质《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的通知<建质[2009]254号>和《XX市建设局关于建筑施工现场预防群死群伤重特大安全事故若干意见》温建建〔2004〕188号的规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度8m以上,或搭设跨度超过18.0m以上,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及以上的模板支撑系统;高度1.2m〔含1.2m〕以上或截面大于0.45㎡〔含0.45㎡〕以上的的梁、厚度250mm以上〔含250mm〕的板、高度大于2m的斜面结构、支架支承面坡度大于12%的坡道、厚度大于500mm墙体等模板支架等条件的支撑系统,均为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此类支撑系统施工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和专项方案规定,严密组织,落实责任,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并需进行专家评审.且文件中还规定:以下情况必须在立杆顶面设置可调托座〔顶托〕直接传力:〔1〕计算梁底需要设置双立杆及以上立杆的;〔2〕计算立杆间距少于700mm的;〔3〕梁高度大于1.4m的或梁截面积大于0.7㎡的;〔4〕板厚度大于300mm的;〔5〕架体高度大于8m的.本工程地下室及1#、2#楼一层、二层,7#楼一层层高均超过4m,属于高支模范畴,故对这些结构部位板模板、梁模板支撑进行设计和计算,具体结算部位详见下面方案.为了确保本工程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切实加强施工过程中技术安全管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我项目部按相关规定特编制本专项施工方案,以指导现场施工.第一节、主要标准类别规范规程名称编号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国家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国家标准《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国家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国家标准《建筑施工高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国家标准《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66-2011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5831-2006国家标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省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XX标准《关于建筑施工现场预防群死群伤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若干意见》温建建[2004]188第二节、其余依据1、由提供的整套《建设项目》图纸.2、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品茗安全计算软件第二章 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基本情况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周边环境基础形式钻孔灌注桩主体结构框剪、剪力墙及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三、四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工程概况地下室建筑面积建筑高度4.95m主体结构/地下层数1层结构层高3.90m地下室顶板顶标高-1.15m标准层层高/地下室底板顶标高-5.05m1#楼建筑面积16546.74㎡建筑高度80.85m主体结构框剪结构地上层数26层一层/二层4.20m<局部4.50m>/4.20m室内外高差<设计>0.15m标准层层高3.00m室内外高差<施工>0.30m2#楼建筑面积15836.68㎡建筑高度80.85m主体结构框剪结构地上层数26层一层/二层4.20m<局部4.50m>/4.20m室内外高差<设计>0.15m标准层层高3.00m室内外高差<施工>0.30m3#楼建筑面积5831.14㎡建筑高度63.90m主体结构框剪结构地上层数21层一层3.70m室内外高差<设计>0.15m标准层层高3.00m室内外高差<施工>0.30m4、5、6#楼建筑面积7060.56㎡建筑高度63.90m主体结构剪力墙结构地上层数21层一层3.70m室内外高差<设计>0.15m标准层层高3.00m室内外高差<施工>0.30m7#楼建筑面积543.66㎡建筑高度8.10m主体结构框架地上层数2层一层4.50m室内外高差<设计>0.30m标准层层高3.60m室内外高差<施工>1.15m第二节、各责任主体名称各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第三节、高支模及相关层结构详细情况〔1〕、高支模信息表建筑楼层<部位>层高楼层内较大梁截面尺寸及跨度最大板厚mm地下室地下一层<地下室顶板>4.95400×1100跨度8.2300300×1300跨度8.2300400×900跨度8.4300450×1100跨度8.43001#楼一层<二层楼面板>4.50240×800跨度6.4130200×1950跨度2.4130二层<三层楼面板>4.20240×750跨度6.4150200×1950跨度2.41502#楼一层<二层楼面板>4.50240×800跨度6.4130200×1950跨度2.4130二层<三层楼面板>4.20240×800跨度6.4150200×1950跨度2.41507#楼一层<二层楼面板>4.50200×1150跨度8.4120200×900跨度8.4120〔2〕、计算部位楼层部位及名称支模架高度〔m〕搭设参数〔mm×mm〕纵向×横向架体基础地下室地下室顶板300mm4.95850×850混凝土地面0.4×0.4木垫板450×1100梁4.95850×900梁底×2同上450×1100梁侧4.95M12400/300×1300梁4.95850×900梁底×2同上300×1300梁侧4.95M12400/400×900梁4.95850×900梁底×2同上400×900梁侧4.95M12400/地上组合150mm楼面板4.50900×900同上240×800梁4.50900×900同上240×800梁侧4.50M12600/200×1950梁4.50900×900梁底×2同上200×1950梁侧4.50M12600/说明:本工程取高支模所在层的最大板厚组合较大梁进行计算,其中地下室一般板厚为250mm,局部较大板厚300mm,因此选板厚300mm配合各种尺寸梁进行计算;1#、2#、7#楼结构均相似,结构尺寸也相近,为简化计算,本方案结合三幢楼层各较大结构尺寸,选取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计算结果适用于三幢楼的各高支模层施工.第四节、工程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 主要特点:高支模层数较多,地下室单层施工面积较大,部分结构尺寸较大,对架体的整体稳定性要求高,建筑物平面大致呈规则形状. 难点:部分结构尺寸较大梁板、单层面积较大为搭设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严把模板支撑系统搭设的质量,做好架体连接,确保整个支模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合理安排不规则部位的立杆布置.重点:确保高支模稳定,安全,无事故.钢筋砼结构质量满足要求.第三章 架体构造要求及搭设参数第一节、支撑体系设计理念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须兼顾施工操作简便、统一、经济、合理等要求,因此梁与板整体支撑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是:立杆步距要一致,便于统一搭设;立杆纵或横距尽量一致,便于立杆有一侧纵横向水平杆件拉通设置;立杆的地基或楼板承载力符合要求,构造要求按照规范设置,保证整体稳定性和满足计算前提条件.第二节、支撑体系方式根据本公司当前模板工程工艺水平,本地区建设习惯以及条件,考虑到某些部位板厚较大,结构梁尺寸较大,决定采用双扣件式钢管架做为本模板工程的支撑体系,配合可调支座进行上部结构传力系统.钢管采用直径48壁厚不小于3.0圆形钢管,模板为18mm厚胶合木模板.其中地下室结构部位梁板上部均采用可调支座,地上结构较大截面积梁下增加的支撑采用可调支座,详情见方案计算书.第三节、构造要求1、支模架基础本工程地下室支模架基础均在板厚为400m的地下室底板之上,上部结构高支模层均在板厚250mm地下室顶板之上,因此对于支模架基础,确保现浇砼板达到设计强度就可,在支模架立杆底部铺设不小于400×400×50模板即可.在完成支模架搭设后,公司安全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安全员、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对支模架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架体总体要求〔1〕、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相互位置的正确;〔2〕、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施工中所产生的荷载;〔3〕、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浇筑混凝土等要求;〔4〕、多层支撑时,上下二层立杆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应设垫板;〔5〕、支架搭设按本模板设计,不得随意更改;要更改必须得到相关负责人的认可.3、水平杆〔1〕、每步纵横向水平杆必须拉通.〔2〕、水平杆件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3〕、水平对接接头位置要求如下图.〔4〕、搭接接头要求如下图,将搭接长度范围内的中心点看成对接点,此时其搭接位置要求同对接〔上图〕.水平杆搭接示意图4、立杆〔1〕、立杆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2〕、搭接要求:本工程所有部位立杆接长全部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接头位置要求如下.立杆对接示意图〔3〕、扫地杆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构造5、剪刀撑<1> 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应在水平面上与纵横向水平杆成45°~60°夹角,并与立杆采用旋转扣件相连接,不能与立杆连接时,应在靠近立杆节点处与水平杆连接.构造还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单榀水平剪刀撑宽度不应大于6m;②同一平面满设水平剪刀撑;③水平剪刀撑应延伸至排架最外侧立杆.<2> 水平加强层要求:①当支撑不大于20m,且上部的施工总荷载不大于15KN/mm2时,至少每三步应设置一个水平加强带;②当支撑不大于20m,且上部的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m2时,至少每二步应设置一个水平加强带;③当支撑大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