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儒家思想的一些认识.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3447120
  • 上传时间:2024-02-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儒家思想的一些认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  首先是治国理念,儒家治国理念的核心就是“王道仁政”,实行王道,推行仁政,重视礼乐教化因为文明也好,人文也好,在儒家看来都是一个礼乐教化的问题,有了礼乐教化才可能有文明如果没有礼乐教化,让一切随着人的本性走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是安定的  儒家把推行礼乐教化当做自己最根本的责任,其实我们现在用的文化这个词最早是相对于武化来讲的文化就是以礼乐来化导社会,武化就是以武力来化导  《乐记》里讲“乐以治心”,“礼以治躬”,也就是说乐是治心的,礼是治身的乐是动于内的,礼是动于外的如果说乐能平和你的心态,礼能培养你的身体,那么就能内和而外顺这样作为个人来讲,就是非常有素养的一个人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就是非常和谐的社会了  所以儒家非常重视制礼作乐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当它相对地稳定下来以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不一定是完全启用新制度,而是对于前朝的礼乐制度要审视一下,不足的地方要补充,把被破坏的礼乐制度恢复起来,然后再来强调法,强调刑  这就是儒家的治国理念,推行王道、仁政,重视礼乐教化,同时礼法并用。

        二、“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面,儒家整体来讲还是推崇封建,也就是重视血缘的关系,这是从西周开始的当然到秦朝的时候,它推翻了封建制,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制就是斩断血缘了,各个地区的首脑,跟天子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汉初又恢复了这种同姓分封、护卫中央的封建制以后,封建制虽然不断遭到批判,但是始终没有被完全废除  其实从汉代以后基本上都是封建制跟郡县制并行,到清代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亲王都有封地亲王都是清王朝的同姓子弟,这种封地就是一种封建亲政的亲王可能不一定有职务,但其影响力和权力还是相当大的同时,地方官员又采取郡县制的安排  那么,既然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封建制,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封建制度来描述我们的整个历史呢?所以现在很多人已经提出来,用封建制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恰当但是我觉得借用这个东西也是可以的,只要我们明白它的意思就行了,总的来讲还是强调一种宗法的血缘关系  儒家在政治制度上强调大一统大”在这个地方的意思是重视,以一统为大,以一统为最根本或者可以说是“第一”的意思,以一统为第一这种思想汉代就有,董仲舒解释《春秋》,就认为《春秋》是重视一统,推行一统但当时讲的一统其实是正统的意思,也就是地位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跟我们现在讲的一统意思上不完全一样。

        另外,儒家思想也强调中央集权,其实这里面包含了法家的思想我们讲古代社会是封建专制,封建就是指宗法血缘,专制就是指中央集权法家的代表韩非就说“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就是说具体做事的是地方,中央则要把握总的纲领  韩非的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所以他强调“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主不应该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而要充分地发动臣下去做那么作为君主又该做什么事情呢?两点,一个是赏罚,一个是用人韩非提出“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这是第一原则;第二原则就是赏罚分明,该赏的就赏,该罚的就要罚所以中央是要掌握政策、掌握用人,具体的事情要充分发动底下的人去做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制度  我常常讲,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括法家“要在中央”的理念,都有很深的意义在里面,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不要一听到中央集权就完全否定它,要看怎样集权法三、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  儒家的理想社会跟它的治国理念是相关的,是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儒家理想的社会当然就是大同世界了,大同世界就是天下为公  这个说法出自《礼记》的《礼运》篇,《礼运》里面记载了这样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中国,从儒家提出这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以后,可以说就成了各个时代先进中国人共同的政治理想近代康有为搞戊戌变法的时候,他的理想就是大同世界,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大同书》孙中山搞民族革命,追求的也是这个大同世界所谓的大同世界就是没有国界,没有种界,没有阶级的界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一个社会我想这是比较理想化的,在现在来讲,就是共产主义  儒家提到了大同也提到了小康,在小康社会里面,就是有分别的,有君臣、父子这样一些等级,所以叫做小康社会  光有大同世界这个理想还不行,还要具体落实,荀子就主张面对现实建立小康社会他认为,社会没有等级是不可能的,没有等级社会就会发生混乱所以他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群居和一的社会  荀子认为人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结成群那么,这个群体怎样才能够和谐呢?就是必须明分,所以荀子就讲“明分使群”还有就是要达到一致,所谓达到一致就是同心同德,上下一致在上下一致中,荀子特别强调上面的各项政策都要符合民心,只有这样下面才可以跟上面保持一致。

      上下一致,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所以小康社会,就是群居和一的,是有等级的,不是无分别的  那么这个小康社会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呢?荀子借用了《书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维齐非齐”就是说要达到平等,只有通过不平等才行如果大家都一样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一个法所以荀子认为人们按照职业的不同、地位的不同,必须要有分别,没有分别是不行的  可以说,儒家就是有这两种理想的社会,一种是有点儿空想的大同社会,一种是比较实际的小康社会 四、 “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  在人际关系上面,应该说儒家是非常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这样才有伦理建构的需要儒家有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过去都把前面四伦看做是不平等的,记得谭嗣同曾经讲过,他说五伦里面就朋友这一伦是最好的,是平等的我们可能也听传说里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话”,好像下对上只能是绝对地服从其实从它的原意上来讲不是这样的  我们去看《礼记》,《礼记》里面曾经讲到,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考虑四个方面:人情、人义、利、患它还特别讲到什么叫做人义,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就是说父亲要慈爱,儿子就要孝顺;兄长要非常善良,做好榜样,那么弟弟就要尊敬兄长;丈夫要义,妻子就要听从;年长者要讲惠,年幼的人才能够顺;君主要讲仁义,臣下才能尽忠这完全是相互作用,不是单向的  如果君不仁怎么办啊?臣是可以不忠的儒家理论体系中都是这样的所以有人问孟子,周文王和周武王作为臣子,怎么能够去杀殷纣王呢?孟子怎么回答的?他说我从来没听说过臣杀君这个事情,而只听说过诛一独夫而已!殷纣王已经是一名独夫民贼了  到了荀子就更明确地提出来“从道不从君”的原则就是说要按照道来做事情,不应该盲目地从君,所以才有汤把夏桀推翻了,武王把殷纣王推翻了的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汤武革命”当然不能说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愚忠,没有三纲五常,但是从思想本身来讲,并没有要求你去这样做,因此我们的历史上才有很多连死都不怕的谏臣只要皇帝错了,就要进谏,哪怕皇帝把他杀了也要说,这些谏臣遵循的就是这种从道不从君的理念  在现代人看来也许这种做法太蠢了,但是这种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我们经常强调要做一个大丈夫,《孟子》里面讲要成为大丈夫,基本的条件有三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大丈夫的品格,这就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根本准则。

        有几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就是诸葛亮讲的“鞠躬尽瘁”,范仲淹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讲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都是我们经常背诵的一些名言,可以说都是在儒家的熏陶下人格的升华  所以儒家在人际伦理上是强调要有序有别的,但是在有序有别中,又强调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总而言之,它体现了一种“惟道是从”的精神  五、“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观念  在个人的身心修养方面,儒家强调以修养为本从整体来讲,修养就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养成问题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养成要通过教育,儒家强调教育,而且十分注重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受教育的开始,然后是学校的教育,还有社会的教育但是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儒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内心的自觉性  儒家强调修养是一个自觉、自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把这个“礼”局限在所谓的封建礼仪上,而是把它扩展到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层面,那么我想在任何时候“礼”都是需要的  如果我们不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原则的话,那么我想我们可能会处处碰壁,也就永远得不到自由了拿佛教的话来讲就是不断地自寻烦恼。

        其实一定的自律并不是要让我们做道德的奴隶,而恰恰是让我们做道德的主人如果我们领悟到了,就可以从物质的奴隶变成物质的主人,从道德的奴隶变成道德的主人,这一切都在于你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就是哲学里面的自由,只有认识了必然才会有自由,如果你处处要跟必然斗争,那就永远得不到自由就像我们开车出去一定要遵守 交通法规,如果你偏不遵守,那好了,你就等着一天到晚拿罚单吧不光拿罚单还有可能被抓起来,这还有什么自由可言?但是,如果遵守了交通法规,车开到哪儿你都会感到很自由  儒家修养身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安身立命所谓的安身立命就是使人能够在社会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六、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  儒家的修养观决定了儒家生活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它恰恰是跟佛教相反的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命,而儒家则是很乐呵,但这并不妨碍从不同的道理通向同一个境界  就像孟子讲性善,而荀子却讲性恶但不管是性善也好,性恶也罢,一个是通过扩展善心来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是通过改变你的恶性来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最后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手段也大致相同,都是通过教育和修养。

        你不能说我人性善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这是不可能的,也必须要有一个不断地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而如果人性恶,你就认定自己必恶的话,那么你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法生存的,还是要化性起伪,通过教育、通过自身修养来达到最终的目的  所以孟子和荀子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达到了一个人生的理想人格的境界  儒家的生活态度既然是非常乐观的,那当然就非常珍惜生命孟子曾说,“君子不立乎危墙之下”明明知道这个墙要倒了,却偏偏非要站到那里,这并不能显出你的勇敢所以不是说,我活着就要怎么了不起,不是这样的,而是要重视现实,不回避现实,不沉醉于一种虚无的理想,而是要通过实践努力实现理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Lesson 1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Lesson 1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课时2教参课件.pptx 人美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1 宣纸的故事》精品课件1.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素养课件(第二课时).pptx 人音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唱歌 打花巴掌》精品课件.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精品课件(第一课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8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小小歌唱家 小放牛》精品课件.pptx 鲁教湘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1 Unit 1 课时1 教学课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素养课件(第一课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复习课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精品课件.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新课标课件(第三课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教学课件(第一课时).pptx 大象版(2024)新教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4 大自然里的风》精品课件.pptx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Lesson 3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4教参课件.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