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分析论文.doc
10页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分析论文-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 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 来进行:(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 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 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 《劝农歌》“泥服不能怕泥土巳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 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 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 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 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 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 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 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 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 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 山歌二) 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 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
壮族的 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 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 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 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 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 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 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关好的理想或幻 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 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 受做人的道德规范三) 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 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坪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 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 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 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 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 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 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 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 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 意义。
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 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 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 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 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 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 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XX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 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 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 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乱伦,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 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 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 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 到严厉的处罚。
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 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 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 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 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 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 性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 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 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 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 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 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 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 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 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 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11介——教育方 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 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 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
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 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 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 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 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 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 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 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 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 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 的程度民族院校与•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 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 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 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 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 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 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 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 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 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 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 利用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 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 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 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 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 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 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 的关系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 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 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 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 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 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 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 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过 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 教育。
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 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 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 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 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 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 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 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 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 “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 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 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 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 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 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
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 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 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 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 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 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 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 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 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 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 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 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 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 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 果,重风格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 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 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 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 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 面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上的 他律强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来维持在规范伦理学中, 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 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 新加坡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进行道德宣传教 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 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规和制度,对违犯社会公德及法规的 一切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 行为都施以重金处罚我国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无序和失范现象,其原因不能 仅从个人行为中去寻找,而是制度本身有缺陷造成的如果 “败德”行为有利可图,而遵从和弘扬道德者总成为吃亏 者,这本身就反映出制度伦理的不健全诚信档案和“道德 银行”的建设使用,以及《物权法》对拾金不昧的规定:拾 得遗失物者,应当返还丢失者;丢失者领取遗失物时,应当 向拾得者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等, 是社会构建赏罚严明的机制,保证德行成为社会的通行证的 有效做法。
四)借鉴壮族道德教育传媒化的做法,强化现代化传 媒手段在德育中的应用壮族传统道德教育善于利用山歌、 故事、文体活动等大众传媒手段占领人们思想阵地原国家 教委课题《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生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