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三三”工作法助力团青工作提质增效.doc
12页三三”工作法助力团青工作提质增效——团佛山市委开展集群建设做法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的部署安排,佛山共青团结合实际,采取“三三”工作法(三完善三加强),加强集群平台建设通过借力平台等新媒体,直接联系青年,实现联系青年的量化和服务青年的有效性,增强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着力实现“三完善”:一是完善平台团干部联系制度发挥专兼职团干部队伍优势,加强对平台的联系指导,切实履行“三者”职责,即当好组织指导者,牵头成立平台,指导协助管理团队工作;当好宣传者,积极宣传党团知识和当前共青团的重点工作、品牌项目;当好服务者,整合资源,为平台开展活动提供支持二是完善平台青年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的孵化和培育功能,搭建展示平台,发现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将青年意见领袖、青年自组织带头人和青年典型人物吸收到共青团队伍中来,把有为青年吸纳到市青年商会,为佛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并且通过平台引导青年骨干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累计开展价值观大讨论、文体竞技、素质培训、交友联谊、志愿服务等活动 200 余次,参与青少年达 6 万人次三是完善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
市级成立“平台”指导中心,区、镇、街道、村成立相应的“平台”,形成全市的向下覆盖、层层管理平台组织管理体系市指导中心负责对市内各平台的工作指导考核和全市性推广优化提升工作目前,建立公共平台 65个,其主要做法是:着力开展“三加强”:一是加强常态化联系在团市委主导下,平台将涵盖志愿公益、文化科普、体育艺术、素质提升、交友联谊等 5 大类的工作,积极培育各类青年组织在互动平台活动开展中,有意识地将项目委托给青年自组织承办,培育发现一批批优秀青年组织,搭建共青团与普通青年的常态化联系渠道并充实各村、直属团组织群,设定管理员,定期更新群内人员信息,发布活动信息其中,禅城青年商会和禅城区大学生协会、南海智慧团建、顺德义工联、三水青年、高明青年等组织利用平台开展青年工作的效果尤为突出二是加强全域化覆盖掌握村团委群、直属团组织群号,并对各级群人员构成、活跃度进行把关,力求群工作要扎实落实到村级,做到全口径覆盖并注重社会化参与,在团组织覆盖团员青年的基础上,向网格内的所有青年开放,青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全市通过平台有效覆盖青年 62000 余名,青年(社团)自组织 423 个在青年组织中及时组建团组织,实现对团组织的有效孵化,共培育青年自组织 126 个,新建团组织 46 家。
三是加强组团式服务借力平台的进一步延伸,将共青团为民服务项目以“菜单式”点题的模式推广到各群,由各群根据各区青年需求进行“点餐”,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将服务项目委托给相关青年服务团队承办,通过合理化组团,为群内青年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并强化对青年服务团队的组织引导和孵化培育目前共有各类青少年服务团队 336 支其中,在积极参与抗灾赈灾工作、在帮扶救助贫困弱势群体、在参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在开展关爱青少年公益活动等活动中,提质增效延展团的工作手臂 促进团青无缝沟通——团惠州市委运用开展青年工作做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青年要求,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职能作用,2012 年团惠州市委成立新媒体工作室,正式启动团属新媒体建设工作,重点突出平台建设两年来,根据青年应用新媒体的喜好和趋势,重点加强了应用,先后建立了 109 个团干部群,700 个农村青年群,完善了“惠州青年汇”公众平台,使在青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搭平台,团青交流更加直接一是建立工作领域群,搭建横向到边的沟通网络团市委针对各青年群体,建立了“惠州青年空间(市直)”、 “惠州少先队”、 “惠州市青年联合会”、 “惠州市青年商会”、 “惠州市志愿者联合会”等 13 个群,为青年深入交流沟通搭建了优质平台。
全市各级团组织结合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各级团青工作领域群,如“指尖上的团支部”、 “直属团组织交流群”、 “青农会交流群”、 “南粤幸福新农村”、 “惠州青年汇”等工作群,将各级各类团干部、团员青年纳入群,直接面向青年开展工作,实现对青年的全口径覆盖二是建立四级联动群,搭建纵向到底的沟通网络按照团省委部署和实际工作需求,建立了团市委与团县(区)委,团县(区)委与镇级团委,乡镇团委与村团组织、直属团组织等层层联动的团干部群,并与团省委群积极对接据初步统计,全市县(区)、镇(街道)级团组织已累计建立 96 个群,实现了全市 7 个县(区),53个乡镇的基层共青团与团市委、团省委无缝联动模式,形成了全市共青团系统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整体推进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公众平台,搭建团青互动的和谐乐园结合“惠州共青团官方微博”、 “惠州青年报”的功能优势,开发了“惠州青年汇”公众平台,下设“通知公告”、 “志愿服务”、 “国内新闻”、“视频天地”等 9 大栏目,实现了“天气查询”、 “快递查询”、 “百科查询”等多种智能化、人性化功能先后以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向青年推送共青团工作最新动态和青年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实时资讯等信息 40 期,受到了青年的好评和欢迎。
二、建机制,团青互动更有活力一是创建“继承+创新”的专属标识采取二维码统一设置团徽标识的方法,既体现了群对传统领域团建职能的继承,同时又彰显新媒体方式的创新发展二是进行“建设+培养”的统计分析在加快动员各领域、各层级群建设的同时,通过后台及时统计群建立数量、覆盖人数、群内信息发布数量、参与讨论人次等情况,掌握基层一线最新动态数据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筛选分析数据,发掘青年关注焦点,为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三是推进“服务+发展”的信息推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向青年推送工作信息、活动通知、典型事迹等内容,积极弘扬青春正能量,潜移默化的对青年实行思想引领,努力把青年的关注点和发展方向凝聚在党既定的发展目标上,使群和公众平台做到既服务于青年和团工作,又培育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活力增长点四是践行“指导+考核”的检验标尺一方面发挥新媒体工作室作用,主动走进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助推基层团组织建好、用好群;另一方面把群建立及运行使用情况作为重要标准,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成为基层团组织记录工作、检验活力、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三、转方向,团青工作更加高效通过群的综合运用,实现了零距离与青年对话,能够更广泛的传播党和团的好声音。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等新媒体功能的拓展,努力使由侧重于信息传播功能转向青年意见反馈、服务诉求、网络互动的综合平台,使团干通过新媒体能够了解青年所需所求,为实际工作指明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了线上交心线上服务、线上问题线下解决,形成了青年工作长效的反馈和执行机制,让青年真切感受到了“触手可及、随时参与”的“亲青共青团”魅力打造共青团工作新名片——团东莞市委集群建设工作做法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共青团集群建设工作的部署,为实施好集群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带动作用,团东莞市委结合市行政结构和团组织分布的特点,坚持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集群建设工作一、狠抓落实,强化对集群建设工作的指导一是出台实施方案迅速采取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到基层进行调研,了解基层团组织对集群建设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拟制和下发了《关于的通知》(东团通〔2013〕20 号),明确工作内容、运行机制和推进步骤等内容,并明确由组织部和宣传部共同牵头负责,组织部负责统筹、指导各级团组织完成“指尖上的共青团”的建立工作,宣传部负责“指尖上的共青团”运行指导二是强化培训指导11 月 25—26 日,团市委、市团校举办全市镇街专职团干培训班,对全市 60 多名镇街专职团干进行集群建设工作培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集群建设工作质量。
同时,加强对机关干部对功能的培训学习,以便更好地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群建设工作,解答建群技术问题三是加强工作督导通过、OA 系统、群、 群等方式,对基层集群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进了解和督导,并将基层团组织集群建设及运行使用情况检验基层活力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求基层团组织报送每个群二维码,以便对基层团组织建群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了解和督导,掌握基层一线最新动态二、精心部署,扎实推进集群建设工作一是推动建群,实现上下覆盖要求各级团组织指定专门管理员负责集群建设工作,明确全市集群由市-镇街、镇街-村(社区)+直属团组织、村(社区)群、直属团组织群等 4 类群组成根据村(社区)团组织、直属团组织数量、类别和工作需要,合理确定群数量和群内成员安排通过集中开展大规模的群建设,搭建了与青年实时交流的平台,实现对青年的最大覆盖截至 11 月 29 日,全市共建立了 933 个共青团群,其中市—镇街集群 1 个,镇街—村(社区)+直属团组织群 32 个,村(社区)团组织和直属团组织群 900 个,共覆盖团员青年10900 多名二是统一规范,完善建群工作要求各级团组织申请新 号,以新 号申请号作为管理群的主号,完成建群和添加成员等工作,保证了群管理的连续性。
按照统一要求规范各级群的命名,成员名称识别和群属 LOGO三是结合工作,活跃集群在群内推送工作信息、时政信息、生活资讯、活动通知、典型事迹等青春正能量,延伸了工作手臂,切实增强了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如,通过群组织团干参加省农村青年信息服务平台视频培训会、组织青年观看《我们走在小康路上(2)——农村青年“我的中国梦”专题片》,甚至用于共青团集群建设的通知工作等三、勇于创新,打造新媒体应用的新名片一方面,扩大集群建设的覆盖面针对“两新”团组织数量众多的实际,要求各镇街团委要在完成团省委建群任务的工作基础上,结合本镇街实际情况,研究探索把“两新”团组织纳入共青团集群建设工作中,大胆创新,以点带面,打造工作新亮点目前,我市 32个镇街均把“两新”团组织纳入共青团集群建设工作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共同建设,共同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公共平台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设立服务号和订阅号开展各类服务打造志愿服务平台服务号,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志愿者注册报名、智能推送及搜索服务、志愿时数实时登记等多种功能,打造集志愿者信息管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社会资助资源管理为一体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建立了“东莞学联”订阅号,定期推送各类招考招聘、校园动态等信息。
各镇街也结合本地工作建立了各类订阅号,如“寮步镇志愿服务中心”、 “茶山青企协”、 “横沥镇大学生成长促进会”、 “东莞中堂共青团”、 “虎门志愿者”等一批订阅号已越来越成为我市共青团工作的一张新名片争当新媒体运用排头兵——团中山市委集群建设做法及思考团中山市委于 2012 年 7 月开通“中山青年”官方,并于8 月 13 日正式实名认证,成为全团首个、全国第二个实名认证的党政机关官方一年来,团中山市委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积极运用新媒体和文化活动,创新青少年引导工作的方法抓住青年群体这个新变化、新特点,充分运用作为新的组织建设和工作载体借助直接联系青年,实现联系青年的量化和服务青年的有效性,突破传统领域团建瓶颈,切实增强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一、集群建设的现状(一)有效覆盖中山共青团集群主要用于联系各界青年精英,对覆盖对象进行挑选,重点选择在青年群体中有能力、富才干,有一定号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