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2课 王何必曰利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42页语 文 先秦诸子选读 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二课 王何必曰利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 习 目 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对“后利而先义”的阐述;体会对比说理法 的好处 3.领悟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课 前 预 习 仁政 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即以仁义道德作为施政的依据孔子在对“仁”的 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孟子发挥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仁政”这 一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 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仁政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在政治上主张道德政治,着眼于以德服人,争 取民心,即所谓“王(wàng)道”与之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在经济 上,主张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必要的生产资料和时间,反对横征暴敛,使老 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统治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皆有仁义之心,仁政正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 果 仁政的学说反映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有其开明、进步的意义。
历代封建 统治者也大多标榜仁政,但真正把仁政落实到实处者,并不多见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先生之志则大矣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2)倒装句 先生将何之?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悦于利 进 入 课 堂 1.理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 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的含 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 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 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 取国君的财利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2.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请你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 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择手段,这样就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 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 的正常发展。
3.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 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 ,始终跟人格卑下的小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 养仁义之心,不践行仁义的原则,那么即便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 ,也不可能建立起亲善的关系;与此相反,如果世人都实行仁义,那么君臣之 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将会建立起互相亲近、礼 让、关爱的和谐、融洽关系,就可以成就王业这样,孟子高举仁义大旗来游 说各国君王,希望天下安定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关注财利但是如果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而不择 手段,那么,我们的人格会变得卑下,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了关爱为了提升 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该把实践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1.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可是梁惠王 开口就问:老人家( “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 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 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 谓“子罕言利” )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 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 拦截他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 卿大夫的采(cà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 地的劳动者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 平民百姓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 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 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 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 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 侯或卿大夫的强弱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 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 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 多了( 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云:“臣之于 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 ) 但是如果以义为后( 把义放在后 )、以利为先( 使利在先 ),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 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孟子这是举其一端,接下来孟子又从 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的意 思是说,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 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 ) ,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怠慢 君王之所急 )孟子这里同样只是举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个社 会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 大家就会互相关爱。
所以他对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秦、楚构兵,宋将说楚王使罢之孟子问宋说:“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宋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应该说宋的说法是合乎情理的,孟了却说:“先生 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于是解释说:“先 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 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 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和照应来增强说服力的? 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到同样的 意思( 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 ),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一通“ 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明 孟子对宋,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何必曰利 ”,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再说 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愈加醒目;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反 面的例子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正面的例子也从“为人 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十分晓畅。
总之,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 照应,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4.本文运用了大量排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这在“宋将之楚”这一节中得到 了鲜明的体现正面的例子从三方面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这样,多方面采取排比修辞,明 白晓畅,节奏分明,让人易于接受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 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 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 观,最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惟利是图这 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解析】 遇:投合 D 【解析】 C是使动用法,其他的都是意动用法 C 【解析】 B是状语后置,其他的都是宾语前置 B C B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 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解析】 B项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 拜”。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 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 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做人臣 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 【解析】 号:指所用的提法 C 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先生将何之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C.说之将何如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A是动词,其他的都是代词 A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B.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 C.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 利也 D.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 说二国必然成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
D 9.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 【答案】 勉励人们践行仁道 10.为什么孟子会认为现在所谓的“良臣”是古人所谓的“民赋”?请简要分 析 【答案】 因为真正的“良臣”应该引导君主趋向道义,立志求仁;而现在 所谓的“良臣”却在帮暴君开辟疆土、侵略邻国,搜刮财富、充实府库,这样只 会贼害百姓,所以是古人所谓的“民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