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神话故事对比.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00151020
  • 上传时间:2019-09-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4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神话故事对比古人类对自然现象、万物起源等问题疑问重重,因无人回答,故神话故事以人类自问自答的方式流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共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中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马克思也曾说:“任何神话都是人民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西方神话故事,一个是东方大河文明的产物,一个是西方海洋文明的结晶,两者既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处,有些方面又有天壤之别中国神话,主要指中国汉民族神话,兼及少数民族神话;外国神话有代表性的希腊神话,以及特点突出的希伯来神话,兼及其它民族或地区的神话一)神话体系的区别就神话的系统化程度而言,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量多,有众多的小系统;汉民族神话比较零碎、片断,虽也有一些小系统,却缺乏整体的系统性希腊神话内容集中、完整,系统化程度非常高希伯来—基督教神话、阿拉伯—伊斯兰教神话、印度神话、波斯神话和北欧神话也有很高的系统性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并形成许多在各民族范围内传唱的小型神话系统,但它们只在局部地区发生影响,而未汇入中国古典文化的主潮茅盾指出:“中国神话之系统的记述,是古籍中所没有的。

      又说:“`神话'这个词,中国向来是没有的,但神话的材料却见于古籍甚多,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鲜艳的部分鲁迅也发表过类似看法:“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长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汉民族的祖先或许创作过非常丰富的神话,但大都散佚了,只有只麟片爪保留在《山海经》、《庄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它们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倘若有系统存在,也只是诸如帝王系统、神农系统、女娲伏羲系统之类的小系统希腊神话的大半内容讲述新老两批神祗的故事,以“卡奥斯—乌剌诺斯—克罗诺斯—宙斯”的神界家族为主线,将众多神、人、英雄的故事编为一体这构成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庞大的神话系统希伯来—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教尊奉唯一之神,都称除此神外再无真神,从而使其神话表现出更高的统一性或系统性这个神“自有永有”,无始无终,既没有父母子女,也没有神界对手,与外界的全部交往都发生在他与世人之间,以致有关他的故事成了“神人之话”———神和某个人类群体间的故事,在故事中,他始终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位置印度的早期神话繁冗零乱,很不系统,但随着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兴起和印度教的出现,神话故事的系统性渐趋明晰。

      波斯的情况与印度相似,公元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教兴起后,早期头绪纷繁的神界传说发生变异,其中一批纳入以善端最高神阿胡拉·玛兹达和恶端最高神阿里曼为中心的神话系统北欧神话以较强的系统性闻名于世,众神之王奥丁、奥丁之妻爱神弗丽嘉、奥丁长子雷神托尔、托尔之弟光明之神巴尔德尔等各司其职,宛若一个家族式的天上朝廷北欧神话形成得较晚,集中收录在成于9至13世纪间的《埃达》和《萨迦》两书中,作者著书时可能汇入不少其他民族的原始资料,并对其做了较多的归纳和整理,这是它们系统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二)双方特征的差异从神话表象的形态特征分析,中国神话大多是形成于野蛮社会末期的原生态神话和从野蛮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的过渡态神话,希腊神话主要是流传于文明社会初期的次生态神话,希伯来—基督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神话大体是汇编于较发达阶段的再生态神话一般说来,原生态神话最早出现,往往是互不相关的单独神话,以自然神故事为主;至过渡态时,经过组合后的小型神话系统已普遍存在;次生态神话是过渡态神话的进一步发展,集约化和系统化程度更高,社会神取代自然神而居主导地位;再生态神话则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特定意图对已有资料重新编订的产物,文明色彩最浓。

      中国神话的大部分作品属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1.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神话中有大量涉及创世、造人、天廷、地府、日月、星辰、历法、江河、山岳、植物和动物的记载,体现了华夏古人对自然奥秘的猜测和求索;还有许多取火、渔猎、农耕、采矿、冶金、经商、探宝、建屋、抗旱、治水、求医、除魔故事,反映出古人在征服外界的异己力量、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斗争中谋生图存的情景2.神灵大多是自然神中国古人注重观察、叙述自然物象,自然物象的升华便是各式各样的自然神,如天神、地神、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植物神、动物神等中国古籍中载有成千上万的自然神,在《山海经》中仅山神就达四五百之众以自然神为主的神灵最初多以某种动物,或动物躯体的某部分,或数种动物的组合(如饕餮、龙、凤)形式出现,后来动物因素逐渐减少,呈现出“人兽同体”特征,或人面兽身,或人躯鸟尾,或人首蛇躯中国数量不多的社会神与自然神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著名的伏羲、女娲即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子、戴冠冕,腰身以下为蛇或鳄龙躯干自然神占主导地位是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的基本特点3.同一母题的作品在许多民族和地区同时或相继流传,同一神话常有多种异文,不同民族或地区的作品在风格上各异其趣,以某些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小型神话系统在各地区纷纷出现,这些构成中国过渡态神话的独特景观。

      较之中国,希腊神话的主体部分属次生态神话,主要表现有:1.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神话中常有血亲争斗、骨肉仇杀情节,如乌剌诺斯将子女囚禁于地府,幼子克洛诺斯在母亲的唆使下反抗父亲,取代其王位;这类血腥故事少数是原始社会野蛮习俗的遗留,大多都反射出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形成后的社会现实神话中还有不计其数的恋爱故事,有神族内部的“乱伦”,神际或神人间的“乱爱”;也有生动感人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或喜结良缘,永不离分,或阴差阳错,终难如愿它们也含有颇多社会因素,较为远离初期的自然神话2.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较纯粹的社会神其外形虽然还有动物遗迹,但整体上已达到相当彻底的神人同形,如波塞冬为强壮男子,得墨忒耳为和善妇女不仅同形,他们还与人同性,有着人的意志、性格、欲望,像世间俗民一样恋爱、饮酒、争斗、喧闹,贪图感官享受和眼前的快乐,经常干出荒唐事神祗与凡人不同之处,仅在于他们能长生不死,并具有某些超人的能力如隐身、变形等3.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希腊位于南欧的一隅,领土狭窄,民族单一,这是其神话内容集中、风格统一的大背景;荷马一类行吟艺人及赫西俄德等作家对早期散篇故事的加工整理,则是神话呈现出次生态性质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曾有意将来源各异的大小神话汇入奥林匹斯诸神的谱系,以致他笔下生出许多彼此矛盾的情节相对于中国和希腊神话,苏美尔、阿卡得、赫梯、迦南、腓尼基,以及非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原始部族的神话大体上属于原生态神话,埃及、印度、波斯、日本兼有原生态、过渡态和次生态神话,罗马、北欧主要是次生态神话,希伯来—基督教、阿拉伯—伊斯兰教神话的主体则是再生态神话见于《旧约》、《新约》、《古兰经》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神话与宗教教义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历经筛选,作为诠释教义的形象化材料收进经典的三)创世观点的差异神话的演变脉胳从对创世的不同说法中可见一斑:在中国的“盘古开天地”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创世需借助物质性原料(天地)和人为工具(凿、斧)在希腊的“卡奥斯—乌剌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神族体系中,创世采用了婚姻和生殖方式至希伯来神话,创世仅以命令式语词便告完成:“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它们从一个角度表现出原生态、次生态和再生态神话的不断发展的特点四)神话背后民族精神的差异中国神话体现出中国人对“德”的尊崇,希腊神话表现出希腊人对“力”的追求,希伯来神话表达出希伯来人对“信”的推重。

      与中国帝系故事中较多的伦理因素相对应,中国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对社会、政治等世俗生活方面的“德”的尊崇在中国古代社会意识中,应受关注的首先不是“力”———以知识为转换形态的自然之力和社会之力,而是力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性质,或曰伦理之力道德才是力量行”比“知”更重要,合乎规范的社会行为比知识和理论本身更值得尊重;人生的最终目的在于知“天命”、守人伦,达到“人天一体、天人合一”的至善之境这种文化特质对神话造成深远影响:古代神祗被分成善恶两类,分别代表历史元素中的两极,人们对神话形象的评判首先在于其道德性质而不是审美功能和认知价值上古诸神因大都不合于较晚近的伦理尺度而受到冷落,相当一批陆续湮没无闻,另一些则以残缺不全的记载星散于各处,它们常是各种精灵仙怪,后来演变成民间宗教祀拜的对象同时,适应于为后世王权“寻根”的需要,以黄帝为首的帝系故事脱颖而出,逐渐被改造成中国历史的源头,纳入汉民族文化的主流,其中的重要角色渐次取得完全的人形和人性,成为体现中国古代道德精神的正面或反面形象以宙斯为中心的希腊神话具有较高的认知品格,这与希腊精神的基本要素———对“力”的崇尚和追求是一致的寓有深广知识内涵的希腊老神和新神都勃发出无穷生命力,拥有强大、神奇、叱咤风云甚至是扭转乾坤的力量———或是自然力,或是社会力,或是二者兼具。

      希腊诸神都有复杂的性格,很难用“善”、“恶”二字作简单概话,若必须诉诸道德尺度,他们往往是“自私”、“缺德”的,至少也是“不严谨”、“欠约束”的这是因为,希腊人持守的是另一种价值观念:对“力”的推崇和对知识的渴求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中有三处与希腊神祗相关: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月神殿、克洛诺斯山麓的宙斯神殿、罗得岛上的阿波罗太阳神巨像,它们无不雄奇壮观,气势撼人,表现出希腊人对非凡力量的倾倒崇力”与“求知”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希腊哲人认为,所有的自然力、社会力,以及它们造成的种种现象,都来自某一最初的“本元”,如水、火、原子、理念等,它们是万物的源头,也是诸神的基始;围绕着某种“本元”,各种奥秘的知识得以形成,知识又是力量的凝聚;人的使命就在于探索知识,求得力量,成为能与天神相匹的美妙生灵与中国和希腊比较,希伯来神话中蕴含了更多的宗教因素它对应了希伯来精神的基本特点:以信立族、因信而生———依靠信仰求得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然而,亚卫信仰只是希伯来精神的外部形态,深入追索会看到,其世俗性基础也与推崇“德”和“力”相关,尤其是“力”希伯来人在把亚卫塑造成“唯一真神”之际,便将外族众神的所有能力都归之于他:既有呼风唤雨的自然力,又有震撼列国的社会力。

      可以说,在所向披靡的亚卫身上,投射着一群弱小之民对民族强盛的热切渴求亚卫信仰的深层还有崇尚“德”的一面在律法书中,他是人类法律的制定者,在先知书中,他又成为力主行善的道德家上帝之所以兼有这些身份,是因为希伯来思想家们懂得,只有以法律和伦理道德不断调节民族内部的人际关系,才能改善国民素质,增强抵御外敌的能力寓于亚卫形象中的对“德”的弘扬和对“力”的追求是有机联系的;“德”为“力”提供根基;“力”为“德”明确目的由于宗教的充分发展,希伯来精神首先以信仰引人瞩目,其本质是“德力兼求,以德谋力”,外部形态却表现为“以信为德,因信得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