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doc
3页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 (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 )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 、 《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 ,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
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 ,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 ,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 ,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 ,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 、 “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