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斯卡皮文艺社会学研究.doc
8页波尔多学派理论研究评介一以罗贝尔-埃斯卡皮的文学研究为例学号:405000411048 姓名:杨宇[商要: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文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百花齐放,各种研究性学派 林立如德国的社会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法 国的吕西安•戈德曼等个人化的研究在众多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学派中,始于上 世纪50年代的法国波尔多学派,无论是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独树一帜,具 有鲜明的社会学特点,因而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在法国享有盛誉,同时在国 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波尔多学派的代表人物罗贝尔•埃 斯卡皮的理论进行一种概貌式的简要评介,以求能对整个波尔多学派和当时的 社会研究状况有个框架式了解关键词:波尔多学派埃斯卡皮创造性背叛引言没有相同的理论观点,没有共同的学派纲领,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运用 不同的调查手段这就是波尔多学派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松散的但却富有创 造力的研究性学派,甚至是如埃斯卡皮所言,〃不如称它为小组〃更为恰当 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一个松散学派,却在20世纪的60、70年代产生如此大的 理论影响和实际效用,无论是其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 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示,让人赞叹。
—、波尔多学派印象(—)走进波尔多学派若要完整了解波尔多学派的历史和其理论研究,首先要对成立于波尔多大 学文学系的〃文学事实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965年更名为文学与大众艺术技 术研究所)有所了解,因为波尔多学派正是围绕这一法国国家科学院的直属研 究所才得以成立的从名字便可以看出这些学者们主要是注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这对于其他从美学的、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现象是一种相 互的补充并且,该中心提出〃文学事实“这一概念,可见他们相对于仅将文 学看做一个概念来讲更注重的是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普遍现象,关注的是具体的 文学事实,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对概念的思辨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采用 的是将历史的方法和社会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此我们可以理解成 是一种历时的方法和共时的方法相结合,以此保证能对文艺现象进行全面的社 会学方法的研究当然,在这两种方法中,历史的方法占主要地位,对大量的 统计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从中得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而社会 调查法也同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它们能确保在现实中把握文学现象,文 学事实的社会机制另外,该中心的研究课题涉及面也十分广,包括以下九类:社会学和文学 批评、对波尔多市书籍发行传播的研究、对波尔多市读者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历史文学社会学研究、研究在阅读中感到力不从心的青年人的阅读行为、对工 人状况的调查研究、文学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研究、对作品中的社会内容进行 研究以及编纂《国际文学术语辞典》(1965年更名后研究内容稍有转向,层次 更多重,方法也更多样,在此不多螯述)正是围绕这一中心,波尔多学派由此成立。
该学派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 主要是但是大学里的学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陈旧和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 不满,试图跳出固有的缺乏创造性的理论窠臼于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解释作品,所以他们不是拥有观点,理论体系完全一致的学者群,仅指他们都 偏重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艺社会现象,因而成为一派为了探索出一 种令人满意的对事物的看法,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一些人采用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另一些人则求助于文学理论,还有一些人则试图从交际 的角度来解释,尤其是大众交际的角度太探讨这一问题最后一种方法就是罗 贝尔•埃斯卡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二)罗贝尔•埃斯卡皮简介罗贝尔•埃斯卡皮是波尔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埃斯卡皮1910年出生于 法国的圣马克尔,2000年在兰孔逝世埃斯卡皮早年毕业于享有盛誉的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攻读过英国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他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不仅 仅是一位书斋里的教授,二战期间,他曾扛枪参加过反法西斯的战斗战后成 为波尔多大学的以为比较文学的教授,此外他也是批评家、记者和作家,兼任《世界报》时事述评的撰稿人,著述丰硕在学术研究之余,他还进行小说和 戏剧的创作,1960年他的《油漆未干》获得幽默文学奖。
另外在政治舞台上, 他是法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者,是法共的地区顾问多方面的积极的社会生活 使他对于文学的社会传播和社会作用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为他创建文学社会学 理论起到了很大作用二、罗贝尔•埃斯卡皮的理论初探(-)社会学研究〃三环节"理论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开篇处提到〃凡文学事实都必须有作家书 籍作者或者说的更普遍些,总有创作者,作品和大众这三方面,三方面形成一 个循环系统〃①这是他提出的文学社会学的原则和方法,明确的说从生产、 传播、消费等方面首次全面的研究文艺社会过程问题因而,本文也从这三个 角度来简要梳理下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理论1. 文学生产:兼谈作家问题埃斯卡皮在这一环节上从两方面讨论了作家问题,即把作家置于社会的大 环境背景之下分别从时代和社会这两种环境中来讨论作家问题埃斯卡皮在 书中说〃文学生产是一个作家群的事实,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群人口也要和其 他人口集团一样,经历老龄化,年轻化,人口过剩,人口减少等相似的变异〃 ②因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划定〃作家"这个人口群的范围问题,即 谁可以被纳入这个范畴?对此,埃斯卡皮强调埃斯卡皮强调作家的身份是由社 会考验来决定的。
作家之为作家是因为在他人眼中他是作家,而不是因为他写 作了某一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否属于〃文学〃还有待读者的评判即作家之所 以获得文学意义,成为以为名副其实的作家是需要站在读者立场上的观察者察 觉出来的并且在确定这个名单的时候还要保持一定的历史距离,把在年代上 接近教科书作者的作家名单排除在外,经过这样的取样才能准确地描述这个作 家人口所具有的特点此外,埃斯卡皮还首先研究了作家的〃代”的问题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 发现作家的出生日期在文学编年史中常常成群成组每间隔一个周期,在文学 史上都会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根据某种文学体裁压倒群芳的情况或者衰亡 的情况而绘制的曲线图每70年发生一次彻底的变化,每35年发生一次局部的 变化,这似乎是相当清楚的"③但埃斯卡皮非常谨慎地表示这只是经验性的 看法,而不是可以验证的规律,因为我们不能预言这个规律在将来依然有效 此前的文学社会学研究中作家的年龄结构是不被重视的,而埃斯卡皮却从中发 现了文学史变革的重要因素作家的经济也是埃斯卡皮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恰恰是他 的理论特色之一这证明埃斯卡皮的研究是重实用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与那些 将作家看做是神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言人不同。
埃斯卡皮说:〃画饼不能充 饥是尽人皆知的••…否认物质条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可以说是疯人之举为糊口 而写出的文学作品并不一概都是最糟糕的需要钱使塞万提斯写出了小说,从 而使《堂吉诃德》得以问世;需要钱使沃尔特•司各特从诗人变为小说家〃④ 作家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部资助,靠版权获得内部财源;外部资助,又包括寄食制和国家资助现 代社会中,写作常常不能养活作家,但是他们并不能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发出 自己的声音,如果他们想发言就必须与某个机构合作,此为寄食制,而国家资 助是分为两种,—为,定期或不定期的发给津贴,—种是赐予官衔如桂冠诗人, 御前史官;还有一种就是自我资助,即作家自己做一份第二职业以此在经济上 获得部分程度上的自主性,免使自己的写作服从经济的压力2. 文学传播:出版的职能与发行圈埃斯卡皮认为〃物质程序的出版职能可以用三个动词来概括:即挑选,生 产和发行这三个程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每一个程序都依赖于其他程序,同 时又制约其他程序以此形成了一个出版行为的周期"O⑤因而,埃斯卡皮系统 的探讨了各个职能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可能会遇到的潜在问题比如,他认为, 在发行环节就需要考虑发行圈子的问题。
因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文化需 要,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比如这可以按性别,年龄,阶级等划分出各种 发行圈这诸多发行的圈子中,他又总结出两类感兴趣的即:文人的圈子和大 众的圈子—般来说,文人的圈子是文学身份最清楚的社会群体,他们组成某种封闭 的社会等级,这些人大多接受过智力培养,有相当高深的美学造诣,因而他们 有能力做出个人的文学批判,并有足够的闲暇时间阅读,有经济条件购买书籍 等但是在这种圈子里发行的书籍却常常是存在风险的比如滞销书籍就是常 有的风险在高雅文学的圈子里,总是呈现出一环套一环的连续选择的状况, 出版商度既对作者创作进行挑选同时也限制着书商的挑选而书商自己又限制 着读者的挑选,读者的选择一方面由书商反应给商业部门,另一方面,读者的 选择再有审查委员会加以表达和扩大,反过来限制出版商的选择方向此种消 极的相互影响将参与者束缚在一个越来越狭小的圈子里而大众的圈子则是指这些读者所受的教育只能是使他们具备一种从直觉出 发的文学趣味,缺乏阐释性的和理性的批判,这些读者的工作条件和生存条件 不允许他们进行阅读,或者没有阅读习惯,并且,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他们经常 购买书籍,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文人的圈子里的读者有不同的要求和需 要。
但是,挑选职能依然发挥作用,在大众圈子里,出版社具有绝对权威,某 种程度上是为大众读者创造一种,培养一种兴趣、阅读品位读者的文化自由 丧失殆尽3. 文学消费:读者与阅读任何作家在写作时,脑海里总浮现着一群读者,一件事情只有在就讲给别人听的 时候才说的完整,这就是发表行为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明确为〃谁〃而说, 才谈得上对〃谁〃而说,而这两个〃谁〃又未必是同一个人埃斯卡皮曾举鲁迅为例: 〃中国的小说家鲁迅在1918年至1936年间写了许多短篇小说,有的以集子的形式出 版,有的发表在杂志上读者对象是人数有限的知识阶层或进步分子,然而他的写作目 的是为了干干万万的中国人民”⑥即作家作品的实际阅读对象和作家心理的期待阅读 对象并非同一人在有关读者的理论上,埃斯卡皮与德国同时期的接受美学学派的研 究有些许相似,都不约而同的转向接受者研究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 接受美学来说,文学的接受仅仅是一个精神性的问题,处于上层建筑之中,间接地受 到物质生产关系的影响,而埃斯卡皮通过对文学书籍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研究,把 文学纳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聚焦于传统文学研究和批评的盲点:文学的物质形态及 其社会运转方式。
在这里埃斯卡皮接受了让■保罗•萨特的思想,即文学只能在阅读 中存在,其特征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作家是为了他人才进行写作的所以埃 斯卡皮强调只有在阅读之中,在读书的方式之中,在交流之中,在阅读书写材料的方 式之中,才有文学性因此,埃斯卡皮对读者的阅读状况也十分关心影响人们的阅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职业类型,居住状况,气候条件,家庭情 况等在埃斯卡皮的研究中,通常将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致分为三类:不能回收 的松散时刻(乘车,进餐)等;有规律的空闲时间(一天的工作时间之外);非工作 时期(星期日,假期,退休等)在每类可支配的时间中,阅读状况都不同,比如在松散时刻里,最普遍的读物是报纸,因为这些时刻大都极其短暂,且缺乏规律经常 中断,这使阅读难以持续进行,所以以报纸,杂志等微型的读物为主而在工作休息 时进行阅读的可能性则相当小,因为这部分时间大多在交谈,讨论上但是,埃斯卡 皮也同样说,如果能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比如在休息场所开设阅览室,图书馆等 那么工间休息的阅读活动就很容易活跃起来,且富有成效相比之下,空闲时间的阅 读则是最常见的,一般来说是家里晚饭前后、深夜(通常在上床之后)还有就是非 工作时期的阅读,比如病假期的阅读和在疗养所,海滩边,乡下等休闲场所进行的阅 读。
对阅读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埃斯卡皮还对读者大众的消费动机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