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弹性预设捕捉生成使课堂更精彩(学习体会).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31996055
  • 上传时间:2024-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弹性预设 捕捉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六数 司月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发生了许多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所以课前的预设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充分捕捉课堂生成点,让课堂更精彩 一、 弹性预设 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新课程的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教师应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我们在制定教学预案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思考量大、挑战性强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每个同学发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假设它是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测量出有关数据,算一算圆柱的底面积多大?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了两种不同围法所得到的底面积不等紧接着,我追问:“请你猜一猜:如果要你算出这两种围法的圆柱的表面积,它们会相等吗?”开始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相等我迟疑片刻,学生有所疑,接着学生中有了一些波动与议论这时我再次追问:“请再进行一次选择这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不等,我请一学生解释,所有人于是大彻大悟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突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其次,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和弹性确保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要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教师要富有智慧和激情 准确把握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应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使“非预设生成”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等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也搭不成我急中生智调整了教学方案,大家搭得都很认真,可是为什么很多小组搭的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样?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长(正)方体的原因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正)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自行准备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24根小棒,但是他们准备的小棒的长短不一样……。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找到搭不好长(正)方体的原因,又深刻地掌握长(正)方体的有关特征  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问题,我不再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这既是尊重事实,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表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为探究活动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及时捕捉和利用教师“失误”资源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画着画着,当快画好时,突然圆规尖脚脱落了,快要画好的圆可惜“临产夭折”这时的我很尴尬,正想擦掉重画,突然我灵机一动,改变了主意,马上调整心态,故作面露难色求问学生:“你们能帮老师出出点子把这个圆补充圆满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 师:“你怎么找到圆心呢?”   生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生2:“那样不准确,也不科学,可以拿起直尺,去找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3:“可以将圆规针尖一端对准圆上,另一端画新圆,换个圆上位置再画,它们交点就是圆心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演示  我示范产生失误固然不是好事,但“祸之,福所倚”,我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的随机应变终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这种貌似为画圆,实则暗渡陈仓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巩固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操作、探究教师“失误”的工作倍加兴趣,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尤为牢固。

       生成对应于预设,深陷在“预设”的樊笼里,框得过死,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是课堂更精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