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doc
6页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白龙洞和石达开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这首诗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广西宜山白龙洞题的诗刻在洞口的石壁上,今天还在那里闪闪发光 从桂林乘湘桂线火车到柳州,再由柳州转乘黔桂线火车到宜山还没到车站,就可以远远望见雄伟的北山矗立在宜山城北,白龙洞 就在北山腰上 由车站步行两三里进宜山城,这里的街道用火砖砌成鱼背脊形,整肃美观,下雨天没有积水,更没有泥泞 出宜山北门,下了一个高峻的码头,坐木船渡过一条清莹的龙江,上了对岸,经过宜山师范后操场,就到北山脚下抬头一望,只见山腰上白龙洞口一座壮丽的房屋,一半隐藏在苍翠的丛林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由山脚踏上了弯弯曲曲的石级陡道,约半里路就到白龙洞了岩洞就由山的前面穿通到山的后面洞口的房屋建筑很壮丽厅里面摆设着十几张油漆桌椅,桌上放置扑克,象棋,胡弦,专供游人娱乐之用 转过洞口左面,就可看见石达开的诗刻在石壁上面诗的四周涂着红色的油漆,雄健的字迹在石壁上闪闪发光 石壁上除了石达开的诗,还有好几首他的臣属的和诗石达开在这里做诗,是因为看见石壁上刻有刘青云的一首: 异境从天辟,登临眼界空。
万家遥带雨,一水怒号风 古佛形容怪,奇人气象雄 回看腰下剑,飞去作长虹 石达开认为这诗很好,就用它原来的韵脚写成一首 石壁前地下是大石板,有个地方陷了下去,像一双鞋印子据民间传说,宜山有个美丽的少女叫做马四娘她父是个贫苦农民,欠了恶霸地主的债恶霸地主就抓四娘去做小老婆石达开的队伍来了,四娘父向达开控诉恶霸地主的罪行,达开派兵去把恶霸地主抓 来杀了,恢复了四娘的自由四娘父要把四娘送给达开,达开不纳,却替四娘选择一个勤劳的农民做丈夫,又送了他们许多粮食农具,叫他们努力耕种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被困,四娘得到消息,急忙叫她的丈夫化装成石达开的模样,到赶到大渡河替石达开殉国真的石达开走脱了,四娘自从打发她丈夫到大渡河后,她天天来到白龙洞口的石刻下站着,眼望着石达开的诗,口里喃喃地说:“翼王啊!你是好人,你不会死的!”她天天来站着,站久了,脚下的石板出现一双脚印,后来的人就叫这脚印做四娘坑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钟文典 '''''''''''''''''''''''''''''''''''''''' 1981 年 10 月,我和九位师生到广西柳州市东北的五个县进行 社会历史调查,拓印了宋、明以来的碑刻二十二份,其中三份和 石达开回师广西有关。
但所在地方志书缺录,亦未见人介绍,特 将它们试加考释汇报如下 一 鹿寨中渡三门隘《太平军好行碑》 鹿寨县英山公社(旧中渡县)三门隘,是永宁州(民国改百寿 县,今归永福县)西出柳州、庆远(今宜山县)的古道之一隘口 离中渡县城六公里1859 年秋至 1861 年冬石达开回师广西期间,他 的队伍曾多次经三门隘进出石刻就在隘口外约八十米的古道左侧,是用一块高约 100 厘米,宽约 70 厘米的大石刻字的石面比较平滑,不经人工铲削文字也是信手雕凿,有欠工整字径 7 厘米左右 刻石原已苔藓蔓生清除苔藓,细辨字迹,水漫风蚀现象明显据 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童年在隘口放牧时,即见有此石刻 前辈相传,是“乱长毛”时的遗物且说这是太平军埋藏金银珠宝 的记号故石刻附近有“银岩” 它深不可测百余年来,无人敢 入内“探宝” 从拓片看,石刻的文字不多,除纪年干支已经崩缺外,其余文 字皆清晰可认全文是: 全州石匠 十名为记 太 平 军 好 行 □□年二十七日闰月 干支纪年的两个字,现在仅存“亠□”数画查太平军从金田起义 到失败,曾在柳州外围及中渡一带活动的,只有石达开统率的“远 征”队伍它在广西活动三个年头,只有清咸丰十年庚申(太平天 囯庚申十年,公元 1860 年)有闰三月。
从残存纪年干支笔画推断, 应为“庚申”两字无疑太平天历无闰月 “二十七日闰月” ,应 是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七日,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初七日,公 元 1860 年 5 月 11 日这当是刻石的具体时间 考石达开回师广西,始于 1859 年 9 月初月底,围攻桂林,历 时四十日,不克,分路解围去 《平桂纪略》卷三云: 九月初十日,贼目陶金汤窜阳朔,石镇吉窜永福,石 达开由永宁走融县,省城围解,而贼愈滋蔓矣 中渡紧邻永宁州,有路可通融县石达开行军常用分兵并进战术, 使敌人不能兼顾这次石镇吉从永福进军,即以偏师走中渡南下 清同治九年修《象州县志》下卷纪云: 咸丰九年己未,南京贼党石达开领贼回乡,以万余人 由修仁至大乐,渡河西扰六社等村;以万余人由永安翻山 走庙王墟,南扰和生等村;又以数千人由中渡走鹿寨至运 江,东扰麻塘等村,至城会合艇匪 从此以后,中渡乃太平军经常游移征战之地如光绪十一年修《永 宁州志》卷三记载: (咸丰)十年六月,赖剥皮复至瓦窑墟,赫勇合团练 进剿,折勇二十名,损团丁二十余名,贼惧,走三隍,退 出中渡 当时,太平军的纪律是好的所到之处,民间“若出酒肉盐米供贸 易,则解囊给价,罔所靳惜,不啻秋毫无犯。
”至融县,严禁杀戮,故民间有“九年到此,奉令封刀”之说在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太平军好行碑》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出现的 “太平军好行” 在桂林、全州、柳州一带官话地区, “好行”有两种意思:一是送人上路时的祝愿之词,意即“一路顺风” ’ “旅途平安” 另一种是赞扬别人才能出众,聪明能干所以, “太平军好行”石刻字虽不多,却反映了群众对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太平军的好意,反映了群众对太平军的祝愿和赞赏 十名全州石匠,为什么跑到中渡来为太平军刻石歌功颂德?他 们是否在石达开回师广西路经全州时参加了太平军?仔细推敲刻石,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第一,如果他们参加了太平军,就不会自称“全州石匠” ;第二,如果他们已是石达开的部属,就应按习惯称太平军为“天兵”或“天军” ;第三,也是主要的,刻石纪时用农历,而不用太平天历据当地老人说:从明清直至解放前夕,全州的木匠、石匠以及烧炭者到中渡一带做工谋生的,为数甚多据此推断十名全州石匠并非太平军中的人但是他们耳闻目睹太平军的军容纪律,表示赞赏,于是刻石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