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华侨复习思考题.docx
7页一、相关概念 华侨华人学;华侨华人学; 华侨华人学是以移民海外的华侨(保留中国国籍)和华人(已入居住国国籍)为对象的跨文化、跨族体、跨社 区、跨国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目的在于客观揭示这一社会的起源、结构、功能及其与各方面(特别是居 住国与祖籍国)的关系,系统探讨其移民、生存、适应和发展的规律 华侨华侨; 华侨 Chinese immigrants: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一) “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 不少于 18 个月 (二)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 5 年以上 (含 5 年)合法居留资格,5 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 30 个月,视为华侨 (三)中国公民出国留学 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华人;华人; 华人 Chinese Overseas: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 海外华人;海外华人; 海外华人乃泛指自中华民国(台澎金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移居国外的华人。
海外华人有多 种定义,可以是 Overseas Chinese 的译名,而在不同情形下有着不同认知这个词可以代表着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公民, 例如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所出生的华人后裔,也可以专指汉民族移民的类型移民的类型 (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家庭团聚移民或连锁移民、劳工移民、非法移民)推拉理论;推拉理论; 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 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 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方面,人口学上最重要的宏观理论是“推拉理论” 山东惨祸筹赈会;山东惨祸筹赈会;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8 年 10 月 10 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 二、简述宋元时期华商网络形成的条件和标识二、简述宋元时期华商网络形成的条件和标识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日趋兴旺,大批华商出洋经商 (粮食产量增加,南方经 济作物普遍种植,南方丝织业、瓷器业较为发达) 2.宋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罗盘已运用于航海,为华人出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战争因素 4.自然经济破产的影响 三、概述郑和下西洋对华人出洋谋生的影响三、概述郑和下西洋对华人出洋谋生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华侨华人经济利益得到保护的时期,也是华侨华人掀起拓殖南洋的新时代 一、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联系,为中国移民大量向外迁移创造了条件随着郑和下西洋,明朝与各国“朝贡 贸易”体制的形成,许多商人利用合法途径进行贸易,来到南洋 二、为华人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郑和下西洋不仅打通了海外通道,开辟了多条航线,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航海 资料和途经各地的详细记载,对华人移居海外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海外华侨社会职业构成的变化之前,海外华侨主要从事贸易、航海、翻 译、向导等活动,之后,由于中国商货供不应求,海外华侨纷纷转向种植以及开采矿山等,融入当地的经济开发 四、试析明末清初华人大批出国的原因四、试析明末清初华人大批出国的原因 明朝后期是古代华侨出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 言: 1.在城市经济中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和工商业者之中的竞争趋势 日益激烈,从权贵富商到普通百姓都有一种强烈的寻求在海外贸易中发财的欲望。
2. 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隆庆(1567-1572 年)初年,政府又废除了行之既久的海禁政策,准许民人出洋贸易, 对外贸易十分兴盛浙江的双屿、福建漳州的月港、泉州的安平、广东的南澳、台湾的澎湖等港口成为对外贸易的 中心 3.嘉隆年间,倭寇之乱,东南沿海动荡不安,民众纷纷漂洋谋生 4.16 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华侨中介商的地位,开发当 地的劳动力需求,以及保证市场供应的需求,都使得华侨成为南洋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对华侨出 国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正是由于 16、17 世纪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国内国际形势才导致了华侨的大批出国 五、试论五、试论 15-19 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 在 15-18 世纪中,海外华商网络经历破坏、重建、扩张和发展,形成一个以中国市场为中心,北起日本、中国大陆沿海地 区、台湾,南至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商贸网络这个由华商主导的经贸网络与欧人的远东经贸网络互相交叉、 利用和补充,构成由西人主导的世界经贸网络的组成部分 一、明初到明代后期(1368 年至 17 世纪 20 年代):华商网络的破坏与调整时期 宋元时期初步形成的华商网络在明代前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这种破坏来自高度集权的明朝政府19 世纪以前,中 国民间海外扩张的最大障碍一直是来自中央集权政府的限制与阻拦 中国封建政府的态度对民众移植海外影响最大历朝统治者都持以中国为中心的观念,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鼓励 甚至强制百姓安土重迁,以便纳粮当差,永作顺民他们鄙视一切异国和异族,自然反对百姓移居外国,成为异族 同时他们又对异国和异族存在着本能的戒心和恐惧 1.明初的海禁政策与镇抚海外华商 洪武三年(1371 年)后,朱元璋陆续撤掉泉州、明州等市舶司,厉行海禁政策除政府与几个海外国家保持官方贸易关系 外,私人海外贸易一概禁止 永乐二年(1404 年)又下令,把海船悉改为不能出远洋的平头船以后又强令销毁违禁大船 明初的海禁政策尚包括招抚与镇压海上流民与海外商民 (招抚梁道明) 明初中央集权政府开创的敌视海外华商政策,在以后数百年都不同程度为中国朝廷沿用,成为中国商人拓殖海外的主要 障碍在稍后年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商人在本国政府全力支持下向远东扩张,华商的海外拓殖不得不面临腹背受 敌的局面 2.明代中期海禁政策下的走私海商与海盗 明代海禁政策目标主要有二: 一是收贸易之利薮于朝廷,为朝廷的朝贡贸易开道,这一目标在明初占主导地位。
二是防止沿海商民勾结外国势力,为患海疆,同时也能控制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能力,收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之利, 这一目标在明代中期朝贡贸易衰落后成为明朝廷考量海洋政策的主导因素 尽管如此,从十五六世纪开始出现了两种统治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大大加快了移民海外的过程一是本地的人口压 力二是西方殖民主义对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的迫切需求以及它们所采取的残酷无耻的掠夺手段 由于东南沿海人民长期以来藉海为生,海禁后舟楫不通,生计萧条,只好冒禁出洋市贩,以走私形式维持宋元以来形成的 海上私商贸易走私的形式有多种,较普遍的为私下出洋贩运他们通常分别在不同地点购物、造船和出洋,以躲避官 府稽查 朝廷武力镇压走私贸易的结果是走私商人转变为海寇商人,中国海上私商贸易由隐蔽的走私贸易转为武装对抗下的公 开贸易,并以劫掠沿海地区作为武力对抗手段海寇商人因贸易、武装联盟等原因而勾结倭人,即日本海上浪人和海商,联 合对抗朝廷的高压政策 由走私商贩到海寇商贩的转变也使华商组织形态有一定的变化,即因走私与武装反抗的需要而分化组合为分属几个较 大的武装海商集团这些海商武装集团之间或争斗或联手,虽群龙无首,但各自啸聚一方从事海外贸易,使明初以来小 规模、隐蔽性的海外私商贸易演变成明代后期大规模的公开的海外贸易。
大规模海商集团的出现是华商网络发展过 程中的重要变化,即由个体的、松散的网络向较密切、有组织的海商集团过渡17 世纪前期出现的郑氏家族的“海上 帝国”,是这一分化组合过程的最后结果 从 16 世纪前期到中期,中国沿海商民大体因籍贯、活动地域、海外发展方向等分属几个较大海商集团,著名的有闽人 李光头,先以浙江双屿为基地,双屿为朱纨所破后,其余部转到福建浯屿;安徽人王直,以浙江烈港、日本松浦为基地,被浙 督胡宗宪诱降后处死闽省漳州人洪老,以南澳、浯屿为基地,被招抚后处决;广东饶平人张琏,以漳州、粤东和苏门答 腊旧港为主要活动区域 3.明代后期:由海寇商人归位为合法商人到 16 世纪 60 年代,东南沿海商民与海禁的长期斗争,终于使朝廷认识到,海禁愈严,盗氛愈炽,军事镇压的巨额开支使财 政支拙的明朝政府不堪重负而沿海地方督抚士绅基于守土或本地利益,不断上疏要求开放海禁隆庆元年(1567 年), 明朝部分开放海禁开禁地点在偏远的福建月港海禁开放后,出洋经商者骤然增多,到明末,在海外求衣食者数以十 余万计 明代后期,华商网络有飞跃性发展,尤其在组织形式和贸易规模上就华商组织而言,除贸易的规模扩张需要较密切的 组合外,明后期的海上局势变动,也要求华商的组织形式有一定变化。
明朝虽开放海禁,但仍对海商横征暴敛西洋人 东来以后,其海上劫掠活动使华商面临新的威胁因此,海商的因应对策是组成武装海商集团,如李旦、郑芝龙、林道 乾、林凤等部其次是寻求大陆之外的贸易基地,如李旦之于日本,郑芝龙于日本、台湾,林道乾于马来半岛的北大年, 林凤前往菲律宾等 二、郑氏家族时代二、郑氏家族时代: 从华商网络到海上帝国的发展与转折时期从华商网络到海上帝国的发展与转折时期 郑氏家族时代是华商网络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其全盛时期的 17 世纪中叶,从日本以南到马六甲以北,在郑氏号 令下的华商主导了东亚、东南亚水域的贸易以华商网络为基础,经近 50 年的经营和厮杀,郑氏集团成为这个水 域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 1.17 世纪远东水域的群雄角逐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复兴后的华商网络在向远东水域扩展时,面对着诸多对手 首先是欧洲人的东来并相继在远东建立贸易基地 2.郑氏集团确立海上军事实力地位 17 世纪初,远东水域的中国海商集团虽经多次分化组合,仍是诸雄并立明朝采取以盗制盗方略,以招抚实力较强 的郑芝龙团伙来对付其他华人海商集团和西洋海盗1628 年夏,福建巡抚熊文灿封郑芝龙为海上游击,委其清剿海 盗之任。
从此郑芝龙拥有在大陆的牢固基地,无后顾之忧而从容经营海上事业在迅速打垮和收容其他海盗集团 后,郑芝龙确立其在华商网络中的领袖地位,福建省沿海地区成为其独立王国和牢固的后方 1633 年,在明朝支持下,郑芝龙与以台湾为基地的荷兰舰队在金门料罗湾决战,击败了荷兰舰队金门的胜利对中 国海商集团具有重大意义荷兰人从此退出福建沿海,台湾海峡成为郑氏舰队的内湖金门的胜利也使郑芝龙被 明朝升为福建副总兵,成为合法的福建水军首领因此,华商网络首领同时是福建水师首领,从而华商网络第一次拥 有一支实力巨大的军事力量服务于商务开拓 3.华商经贸网络发展的高峰华商经贸网络发展的高峰 中国朝廷的敌意和限制一直是中国海商集团海外开拓的主要扼制者16 世纪后期到 17 世纪前期,中国海商集团 拥有空前绝后的机遇首先是明朝已无力镇抚东南沿海,与此相应的是中国海商武装力量的发展并于郑成功时代 达到顶峰其次是欧洲人东来后带动的东西方直接贸易给中国华商网络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郑成功志在反清复明,其海上帝国的资源被动员起来主要用于对清朝作战郑氏海上帝国随着台湾被清朝攻下而 崩溃到 1684 年,清朝为扼制郑氏的海禁也重新开放。
大陆海商与郑氏海外商人重新组合,海外华商网络进入新 一轮调整和发展时期 三、17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初: 没有帝国的海商 18 世纪的华商网络重新调整自身,在新的形势下寻求自下而上的发展机会这一时期的华商网络呈现以下特点: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