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_陶渊明有名的诗鉴赏.docx
9页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_陶渊明有名的诗鉴赏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心情《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杂诗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特别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刚好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哀痛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绽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更加凄凉悲怆,更加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日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化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受和变故不断地变更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理想,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冲突苦痛之中,最终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验,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行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是一种志向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无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当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头对和平、泛爱的一种志向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相识,年龄的增长经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快乐和激烈,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特别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终归没有完全放弃美妙的人生志向,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快乐,这种快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快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刚好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勉上进在今日,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行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激励人们要刚好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行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快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间或还能寻得的一点点快乐,不要错过,要刚好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刚好行乐的思想,必需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记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觉、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觉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行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找寻着友爱,找寻着快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惜时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刚好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读山海经·其一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本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组诗中,世间的传闻、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钦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咏荆轲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忱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非常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终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独具匠心 九日闲居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赏菊无酒的境况,抒发了诗人惆怅感伤之情开头写出了自然给人间带来的温馨,接着写了重阳节的美妙气候和物候;下面点出酒与菊,有菊而无酒,依旧是以诗赋深情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语言遒劲新巧,词简意丰,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