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话“来”的特殊用法.doc
5页平遥话“来”的特殊用法摘 要:本文结合平遥话、山西民歌以及历史文献,分析“来”的一些生僻用法――这来+AP/VP,那(兀)来+AP/VP,老来+AP,多来+AP/VP,NP+来+AP这些用法鲜有人专门探讨,而它们对全面认识“来”的语法体系不可或缺 关键词:来 那来 这来 多来 好来 一 在对山西民歌进行修辞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句歌谣: (1)水灵灵的一捧红樱桃,映得妹妹脸更俏,看得哥哥我魂颠倒,直格愣愣对着妹妹笑,你说是哥哥我福气咋就这来好 (晋中民歌《送樱桃》 ) 现代汉语中, “来”除了作自动词、后词缀、事态助词,很少有其他用法所以, “这来好”放在普通话的语境中显得突兀其实,这是平遥话中常见的语法现象 “这来好”约等于“这般好” ,但强调语气更重因为使用区域不够广,该语法事实得不到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和汉语史学者的重视对此,赵元任(1979) 、王力(2008) 、俞光中、植田均(1999)均无提及日本学者太田辰夫(1987、2003)注意到了相关事实:后助名词“来”是由后助数词“来”转化而来的后助数词“来”在唐代已经出现,它变为后助名词是在宋代但因为它的来源是后助数词,所以,即使在作为后助名词,和名词一起构成修饰语时,也限于修饰含有数的概念的形容词即“大” “小” “长” “远” “近” “重”“轻”等。
这是它和同样表示“类似”义的后助名词“般”“样”的不同之点 (2)西湖瘦得盆来大 (宋?杨万里诗) 该描述和解释都入木三分然而汉语毕竟不是太田辰夫的母语,他的研究多依靠历史文献,难以更多地关注鲜活的相关语言现象本文对此不足作些补充 二 对于“盆来大”这个短语,在平遥话里, “这、兀、多、老”与所有的名词几乎都能替换“盆” 但如果“来”紧跟在“老”后边,则其后只接表正向数的概念的形容词可以说“老来大” “老来粗” ,而不可以说“老来细” “老来小” “这来” “兀来” “多来”后面不仅可接表负向数的概念的形容词,而且还有变式,如“这/兀/多来则细” “这/兀/多来来短”等,强调数量之少的主观意义如果“来”紧跟在名词后边,则其后只接“限于修饰含有数的概念的形容词” ,且多为单音词如可以说“天来大” “胳膊来粗” “针来细”等不过有例外,如“刀日来快” “爬山虎来劲大”等 “快”是“锋利”义,并不是典型的“含有数的概念的形容词” “爬山虎”牌拖拉机马力很大,长于爬坡 “劲大”在平遥话里形容力气大,不能作定语,常作表语,或用在祈使句中,是个双音节动词例如: (3)兀家,再劲大咧 (那个人,力气大得很呢。
) (4)劲大点点!(使大点劲,用力一点!) “苹果来红” “石头来硬” “沙发来舒服”的接受度很低但平遥话里可以说“苹果兀/这/多来红” “石头兀/这/多来硬” “沙发兀/这/多来舒服” 或者,语序换一下,类似“兀/这来红的苹果”这样的句子也是成立的 “兀”是“那”义,发音[wэ?]相应地, “盆/老来大”这样的短语也是可以作定语的,如“碗口/老来大的窟窿” 另外,“多来”后接形容?~(多是表正向数的概念的)还多用于疑问句如: (5)这根树日多来粗了?(这棵树有多粗?) (6)兀块人有多来厉害了?(那个人有多厉害?) (7)多来大的房则算是大了?(多大的房子才算是大呢?) 相对而言, “这/兀来”结构比“多来”结构更活跃些这/兀来”后面还可以加动词短语如: (8)这块孩日咋地这来不听话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9)你不能再兀来麻痹大意了 (你不能再那么粗心大意了 ) 总之, “多来”结构比“NP/老来”结构活跃, “这/兀来”结构比“多来”结构活跃多位学者认为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关系密切(乔全生,2004) ,我们相信这些今天看来生僻的语法现象便是唐宋时期的遗留可惜目前在历史文献里只找到以下两句: (10)则交我烘地了半晌口难合,不觉我这身起是多来大。
[鲍老儿]从来撒欠?M 风爱恁末……(元刊杂剧三十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杂剧/第三折) (11)待交我蓑笠?]竿守自然,我比姜太公多来近远![沽美酒]他被窝儿里献利便,枕……(元刊杂剧三十种/李太白贬夜郎杂剧/第四折) 参考文献: [1]乔全生.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J].中国语文,2004, (3). [2][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李繁贵 陕西咸阳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712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