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41791656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2.5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一讲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冷战结束的标志:1、东欧剧变2、德国统一3、华约瓦解4、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东欧剧变的原因:(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2、德国的统一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l   l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l 德国分裂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l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东德各党派举行了两次“圆桌会议”,多数人主张与西德统一1月28日的“圆桌会议”决定,东德1990年3月18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1日,东德又提出了分4个阶段实现统一的主张,但提出统一后的德国要保持中立科尔对莫德罗的建议表示欢迎,但反对德国中立化的主张 2月17日,两德总理会晤时,科尔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马克为基础的两德货币联盟作为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步骤的建议,但莫德罗表示反对 西德为东德的大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财政支持 ,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1)货币统一2)经济统一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  3、华约瓦解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 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

      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4、苏联解体   l 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l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l   l 苏联的最后解体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超越现实l   l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脱离了原来的设想    苏共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l    l 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实行“外交新思维”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美国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   l 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l    l 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二讲 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一)两极体系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2)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两极体系的核心是美苏关系美苏之间展开的全面的对抗与斗争主要表现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n 除美苏对抗外,以美苏为核心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两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开始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 ——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论      在这一时期,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倾向,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因为:       n 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n 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        n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       n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       n 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具体表现为:       n 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n       n 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n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n 到1996-9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         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n         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n         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n       n   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n 自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态势良好,但1999年美国和北约空袭南联盟事件使得多极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趋势        n 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加弱化        n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多极化进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3、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理论及对多极化问题的争论       “单极格局论n ”      “单—多极格局论”和“复合格局论”n      “多极格局论”n      “过渡时期论”n        “一超多强论”现阶段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明显和多极化的进程之间并不矛盾虽然当前的多极化进程较之单极世界的趋向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文明、国际政治等领域都有明显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美国的单极倾向,一些强国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单极化的合力当前多极化进程之所以与单极世界相比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是因为目前倡导多极的力量与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在实力上还有太大的差距这表现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很多方面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此差距,则世界可能走向单极世界如果其他强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则世界可能走向多极世界n        n 主张多极化的力量将对美国的单极图谋形成很大制约        n 在多极化问题上,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把多极化看作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出现反复甚至倒退都是正常的。

      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主张单极世界的图谋和主张多极化的势力之间的较量,到底哪种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见分晓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简单地讲,国际秩序是由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梁守德教授在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的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就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包括:        一切国家都有平等权利参与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社会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解决或消除世界上存在的差距,且不能附带任何条件;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处理和利用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有永久的主权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实行对自己的发展最适合和最有效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要在国际贸易中规定合理价格,消除贸易壁垒;        要促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在70年代,发展中国家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主张 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表现得比较积极   美国布什政府的构想:        认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是可能的         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和安全的世界         布什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原则与作用 布什政府认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必须推行下列政策:         要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与盟国的伙伴关系是建立新秩序的基础         在美国的领导下,发挥苏联作为小伙伴的作用         实施地区防御战略,把战略重心放在地区冲突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上         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把联合国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工具 西欧国家提出的新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欧洲各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在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