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族跳丧舞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ocx
3页土家族跳丧舞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土家族跳丧舞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跳丧舞,又称萨尔嗬,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与摆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对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本论文分析了土家族跳丧舞仪式的形式及表现特征,从跳丧舞习俗的过程中表现出土家族一种特有的生命意识形态 关键词:土家族;跳丧舞;文化 一、跳丧舞的形式及规那么 跳丧在葬期的前一日的晚间举行跳丧活动一般要延续一夜,假设遇到不能动土下葬的日子〔迷信叫“看期〞〕,那么要延续两至三夜但不管是跳几夜〔白天不跳〕,跳丧的场面都非常壮观丧家事先在堂屋正中间布设灵堂,在灵位前腾出舞场,然后将一面牛皮大鼓置放于灵位前左侧夜间,乡里邻居朋友,氏族亲戚孝子齐聚孝堂,开始跳丧此时由一人掌鼓并领唱:“请出来,请出来,请出一对歌师傅〔指舞蹈者〕来〞跳丧以男子双人舞为主,高潮时,也会有四人的穿插及几十人圈舞相互交替其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四人舞,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对跳穿插交换位置;二是几对人从灵位前向孝堂外延伸重叠跳动,但此种组合仍属双人舞;三是假设干人在灵位前形成圆圈,每人边舞边沿着逆时针方向流动,不互相对跳穿插。
跳丧舞的唱词十分丰富所唱内容只有一局部与悼亡有关,如祭悼亡灵的歌和赞颂祖先父母建功立业、劳作辛勤的歌;此外大量的内容是唱历史故事、风物景致、农事歌、打哑谜以及许多当地人称为“唱郎唱姐〞的情歌等比拟固定的歌词内容有“开场歌〞和“刹鼓歌〞(即收场歌),中间的唱词那么比拟灵活,没有一定之规唱词中尤以白虎为歌颂对象的为多,提到“白虎〞、“家神〞、“白虎星〞、“向天王子〞的很多而舞曲包括?喜花鼓?、?哭丧?、?姊妹歌?、?打哑火?、等曲调人们认为,“会跳丧要先会唱丧歌〞,不会唱丧歌就无法进行舞蹈跳丧的每一段音乐以及和它相对应的套路都可无限反复,套路之间可任意穿插,无限循环 土家族跳丧舞仪式有着自己的规那么在土家族居住的地方,每逢长者去世,无论男女尊卑,均被视为“顺头路〞,称为“白喜事〞,无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寒冬,亲友乡邻闻讯都要不顾劳累地赶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助〞作为一种悼念亡人的祭祀性歌舞,它包括坐着唱的“坐丧〞,绕着灵枢唱的“转丧〞,以及边歌边唱的“跳丧〞我们所说的跳丧舞通常指的是第三种当夜,布置好灵堂,吊丧的人来后,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
由一人击鼓叫板,念唱开场白,二人踏着鼓点起舞,也有三人或四人交替对舞,名日“穿花〞;人多地阔时,人人都可以随时步入表演区各自依鼓点舞蹈应和舞者边跳可边饮酒,据说是可以激发精神,击鼓者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和动作情绪不断颤抖,与舞者互相照应,情浓时也进入表演区,鼓之且舞之,通宵达旦在跳丧舞中,没有主客之分,人人都可以是舞者,人人也都可以是观众因此在这一仪式中,传播主体和受众是同一人即众人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下场,但死者的亲属是不参与跳丧的跳丧无特定服装,跳舞打丧时男人可以打赤膊过去只有男子跳,现在女子也开始跳了,过去只在丧时跳,现在有些地区的群众,劳动休息时也跳古老的跳丧舞正在逐渐改变着为丧葬而舞的性质,朝群众自娱性舞蹈方向开展在个别地区,还有年事已高或久病未死的老人,要求人们在他或她面前跳丧,这称之为打活丧鼓,即为活人跳丧 二、跳丧舞的表现特征 特定性一般,传统仪式举行的时间和根本的程式都是大体固定了的在传统的仪式活动中,某个仪式在什么时候举行,在活动前作出怎样的准备和具体安排,活动怎样进行和结束,人们都是了如指掌的而巴人跳丧舞并不是固定化了的活动,只有在有老人去世后的丧礼上才会举行,因而具有非常规性,它其实是对正常生活的干扰。
当这一仪式发生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特殊起来,而待仪式结束之后,人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中 模式性丧葬礼是针对死亡事件的一种仪式,有着一整套复杂的操作过程实施和参与仪式的人们如同在进行一场表演,他们专注于仪式的各个程序甚至是每一个细节,要求按照传统的方式做得准确、不走样此时,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去做〞,而不是“其意义如何〞,追寻行动的意义通常是局外人和研究者的事跳丧舞有一定的表演程序,其唱词、舞步、音乐也都是有章可循的,具有模式性一般是先唱“开场歌〞,上半夜唱些悼亡歌、唱历史人物故事、唱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到了后半夜那么多是表演气氛更为活泼,幽默逗趣的歌、情歌以及“荤歌〞,最后是收场歌 传载性卡西尔称:“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①仪式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细节,除其本身外,还会具有其它的象征意义,从而成其为一种符号,具备进一步解读的根底跳丧舞混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如语言的、身体的、行为的、器物的,具有十分丰富的符号意义,它传载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内涵。
三、跳丧舞的文化内涵 1.原始的图腾崇拜对土家族祭祀仪典中的跳丧舞追根溯源,就可发现它与祭祀白虎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显著特征苏联著名学者E-海通认为,“图腾祟拜是初生氏族的宗教〞,“相信群体起源于图腾;相信图腾群体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图腾化身为人;相信群体成员与动物、植物等图腾之间存在血缘亲属关系,并由此而尊敬图腾等是图腾崇拜观念的根本核心〞②早期巴人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而生存环境又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对凶猛的虎的畏惧使其产生了一种梦想的依赖,此种认识的直接行为就是献祭于它,把虎当作崇拜物,视其为种族的图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虎被看作是不可战胜的圣物,是力量和勇猛的象征白虎崇拜作为一种制度,标准着土家先民氏族群体的行为;作为一种信仰,是维系族内内部团结的纽带跳丧舞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其中以模仿虎的动作为最多,如屈膝、扣胸、八字步,整个身体随着双膝的屈伸而颤抖,双手一般可向里绕手或向上穿掌就是典型的虎扑动作跳丧舞在诞生之初,原始土家人在服饰、化装、行为方式和心理调整上必然有过严格的讲究,服装当是虎纹样服饰,脸部化装成虎脸,心理上调整为对虎的深刻敬畏和虔诚等,目的就是为了更加逼真地模仿虎的一切而获得虎的神力。
把虎推崇于能够决定种族和个体命运的图腾的位置,从而在心理上建立自身与虎的亲缘认知根据表象思维的原理,假设能模仿虎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当然也就可以获得虎的神力,一方面可通过精神传感渠道给死者送去虎的力量,另一方面生者又可因此而领会虎的神魂,从而提高克服天灾人祸而左右自然的能力,跳丧舞就是在这种心理认知中展开的,而这种心理正是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所深入研究过的巫术心理因此,跳丧舞本质上就是一种巫术而现代土家人在举行跳丧舞时并没有在服饰、心理和行为方式上作如是调整,说明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跳丧舞的精神本质正在进行嬗变和更新,现代土家人正在逐步遗忘或有意弱化对其精神意旨的关注,使现今的跳丧舞渐渐具备了一种纯粹为了娱乐和欣赏的表演性特征 2.对古老祖先崇拜巴人跳丧舞从初创到定型,其祭祀功能始终未变,而其祭祀的核心就是祖先据史料记载它的产生还与古代土家先民崇敬祖先廪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土家族先民一种特殊的宗教狂热土家族的“跳丧舞〞从初创到定型,其祭祀功能始终未变土家族先民认为,从披荆斩棘开创故土,到辗转迁徒开展壮大,廪君为氏族的生存繁衍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十分崇敬他既而“歌舞祀其祖〞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悼亡的民俗背景下思考,会发现豪放粗暴的跳丧舞已同特定的“死亡观念〞结为一体。
族民在对祖先的祭祀中祈求祖先对氏族的庇佑,同时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也时刻教诲着族民:应该铭记先民的创业精神与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 人死是生命之悲,然而在土家族这里却是别具一格人们所遵循的思维逻辑在这里被消解,被颠倒跳丧舞〞即以狂欢的歌舞悼祭亡人丧堂的肃穆气氛在歌舞中被化解,取而代之的是歌舞里对生命的狂欢这被土家族人称之为“白喜事〞、“丧事喜办,哀而不悲〞这种悲与欢的转化显示着土家人的豪迈豁达,乐观向上的生存智慧同时,跳丧舞之所以得以挖掘并发扬光大,得益于远古祖先的庇佑,也是子孙后代对先人的敬奉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传统艺术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渐行渐远保护文化传统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去传承历史 参考文献: 【1】 田万振:?土家族生死观绝唱——8943 .撒尔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裴亮:?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23卷第5期. 注释: ①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② (苏)E.海通.?圈腾崇拜?,何星亮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作者简介:孔小英〔1985年7月25日〕,女,土家族,湖北省来凤人,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民族学,民族历史与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