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北省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改编版(含解析).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xt****7
  • 文档编号:125064003
  • 上传时间:2020-03-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5湖北省黄冈中学语文高 考模拟试卷改编版(一)(按新课标模式改编) 参考试卷: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4月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5月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适应性考试(6月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传记选自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杨国荣  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  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

      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  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选自《文汇报》2014年12月9日,有删改)1.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

      B.涉及狭义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C.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D.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B.从人类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C.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就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的D.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即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C.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利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

      D.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颢举进士,调鄠、上元主簿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每退,必曰:“频求对,欲常常见卿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居职八九月,数论时政,最后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之险阻,不足以言智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况于排斥忠良,沮废公议,用贱陵贵,以邪干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

      遂乞去言职,改签书镇宁军判官  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曹村决,京师可虞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为,盍尽遣厢卒见付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颢命善泅者度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数日而合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六》)4、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使徼幸有小成      正使:纵使;即使B.尚德之风浸衰       浸:渐渐,逐渐C.盍尽遣厢卒见付      盍:为什么D.泛滥于诸家        泛滥:博览而沉浸其中5、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程颢的“和粹之气”的一组是(3分)①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②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③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④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⑤立走决所,激谕士卒⑥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A.①③④ B.①②⑤C.②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选取了瘗钱之辨、神宗咨访、中堂议事、曹村埽决等事件,充分表现了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的形象特点B.程颢回答神宗的提问不知时间的长短,却深得神宗的赞赏;中堂议事不说则已,一说则让王安石愧疚折服C.程颢认为自古以来振兴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之士,阻拦和压制公众舆论D.程颢放弃了科举考试,广泛研究各家学说,但最后还是从儒家的《六经》中悟通了大道,成为一代硕师名人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3分)(2)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3分)(3)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外放杭州时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诗,题写在画上8.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本诗来推想白居易寄赠给张籍的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画中的景象有何特点?(5分)9.此诗的感情既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试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2)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秋风里的泥瓦匠王往  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  泥瓦匠喜欢秋风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

      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  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  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  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  泥瓦匠说:“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  工友们说:“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  泥瓦匠说:“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  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在这里要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5 对点精练五 精准赏析艺术技巧.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0 对点精练一 精解实词含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 对点精练一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四 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精准分析概括形象.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2 劝学.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专题02 现代文阅读II(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第03讲 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练习)(原卷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第02讲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练习)(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第02讲鉴赏诗歌语言(讲义)(原卷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第01讲 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6 对点精练四 精准分析概括形象.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4 对点精练一 精准判断选择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任务组一 整体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第01讲强化读文技能 (练习)(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3 对点精练一 精准判断信息正误.docx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新课标版)(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6 对点精练一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docx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微专题之第35练.docx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微专题之第16练.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课时精炼专题11 限时综合训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