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晔基础班补充讲义马原增补材料.doc
14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核心考点】一、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要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1.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高频记忆】强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高频记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高频考点——表明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是:(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3)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三者之间的关系(高频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目的、归宿和理论结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高频考点)它揭示了:(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又叫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实践性、阶级性3)马克思主义的最显著特征——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3.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高频考点:考哲学是什么,最重要是要把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哲学、具体科学是什么性质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4.哲学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二、哲学研究的问题(世界观)1.世界的统一性、共性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
精神第一性——唯心主义2.世界存在的状态联系、发展看问题——辩证法孤立、静止看问题——形而上学3.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社会历史——历史唯物主义【高频记忆】哲学的逻辑框架:两大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大运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哲学思想的发展(一)唯物主义1.定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2.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始基)高频记忆】就是找所谓的最小的东西②形态:金、木、水、火、土;元气;原子(德谟克利特)③缺陷:自发性、猜测性高频考点重点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是气理之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物质归结为原子②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它企图以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一切现象都解释为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看成机器因此,亦称机械唯物主义高频考点: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的主体及其意识的能动性第二,形而上学性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又称作半截子唯物主义高频考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③历史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了唯心主义有神论;坚持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宗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导,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的事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高频记忆】物质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东西,是所有东西中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唯有这个共性、唯一特性,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二)唯心主义1.定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2.基本形态【高频记忆】取决于精神是人的精神还是不是人的精神1)主观唯心主义①精神——认为是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②形态——感觉、经验、意志、理性、思想(中国人认为的——心),最终导致唯我论高频考点)(2)客观唯心主义①精神——认为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②形态——理念、绝对观念、绝对精神、宇宙精神、神——中国人认为的道、理高频考点)(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不同理解,对“精神”的不同规定。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导致“唯我论”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在人之外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导致“宗教创世说”如中国的朱熹认为:“理在事先”,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4)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②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作为精神生产的垄断者,会夸大精神的作用③认识论根源:割裂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会使认识的某一过程、某一阶段片面化、绝对化、直线性三)辩证法(1)古代朴素辩证法2)近代唯心辩证法3)现代唯物辩证法模块一 辩证的唯物论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第一节 物质二、物质范畴的涵义(二)物质范畴的涵义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人的意识,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三)物质范畴的内容1.客观性2.可知性高频记忆】(1)物质是一切实体的总和√)(2)世界统一于存在(×)原因:存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折衷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凡是存在都应是物质的存在。
第二节 哲学物质范畴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石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高频考点:把握物质范畴,就是要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着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区别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入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3.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了一切旧唯物主义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高频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强调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高频记忆】(1)任何物质都具有从本质上与人的感觉相类似的反应特性2)意识是人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能力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的产生经历了3个阶段:(1)非生命物质的一般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3)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决定性的阶段)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产生中劳动起着决定作用)(1)劳动的首要的、根本的特点,是利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既要求人达到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且要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从而提出了人的意识产生的客观要求2)分工协作的社会劳动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语言(高频考点)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就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语言和劳动共同起作用使猿脑转变为人脑,从而产生了人的意识。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二、表现形式(1)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高频记忆】(1)“蜜蜂造巢的本领很高,造出的巢穴极具有几何规则状,但再蹩脚的建筑师在建造巢穴之前就先有了巢穴的蓝图”;(2)人的活动的结果,在人活动前,就早先在人的头脑中存在了2)能动创造性3)对客观物质的改造作用4)对其他生理器官的控制作用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一、实践的内涵(高频考点)实践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或者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高频记忆】(1)实践是包含有精神的活动2)实践是人类精神的活动3)实践是人类打开的一部心理学的书模块二 唯物辩证法绪论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及其分歧的焦点(高频考点)(1)是否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2)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3)分歧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高频记忆】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3)矛盾的观点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辨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之中。
一)联系的观点【高频记忆】原理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依赖2.机械整体观(1+1=2)和辩证整体观(1+1>2)机械整体观:它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孤立的,从而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整体的性质是各个部分性质的简单加总;辩证整体观:它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而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相互作用中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3.系统论系统是指事物构成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