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社会及人际关系 (2).ppt
36页日本社会与社会心理日本的等级制度• 日本的等级制度不是现代行政制度中的角 色身份制,而是一种固定的身份它是金 字塔型的,以天皇为最高精神领袖,以“不 可接触者“(贱民)为最底层 天皇 皇族 贵贵族 武士农农民工人 商人 贱贱民古代的日本社会等级图日本的等级制度• 日本人生存的最高价值是“为维持这种各安 其分的等级制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那里 无所谓正义或仁爱,一切仅仅是为实现目 的而奋斗 • 这种价值观是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所挤压出 的产物 • 拿美国工资,住英国大屋,吃中国大餐, 娶日本老婆 • 日本的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要低得多日本的等级制度等级与服从 • 在日本人心里,人从来是不平等的任何 两个陌生人碰面,首先要迅速确定彼此间 相对的地位高下,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说 话用日语来说,就是“目上“还是“目下“ 等级与服从 • 除了语言之外,日本人还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对彼 此地位高下的认同——所有这些动作都有详细的 规矩和惯例 • 地位较低者面对地位较高者时,除了必须使用“敬 语”之外,还必须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不仅 要懂得向谁鞠躬、而且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对 某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适度的鞠躬,在另一位和鞠 躬者的关系稍有不同的主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 一种无礼。
等级与服从• 日本习惯了按照“尊卑、贵贱、上下、长幼 ”这样的“天道”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组成日 本社会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式道义社会 ,以层层的恩义为砖石,维持其稳定与和 谐每个日本人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人,他 是这个恩义大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 他本身和邻近的人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恩 义宇宙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这个宇宙 中的位置,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 地位,不能越界等级与服从•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 每个日本人都必须依照年龄、辈分、性别 、阶层决定着自己适当的行为 • 一旦有人逾越被十分周详地划分的等级体 系,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平民,都会 受到严厉的惩罚 • 只有“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地生活在等级 关系中,日本人才会由衷地感到安全和踏 实等级与服从• 在由日本人组成的所有组织中,上级对下 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下级对上级只有义务 • 日本人从小便懂得: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 皆由上级决定,必须小心谨慎地按上级的 旨意行事,必须始终权衡自己的行为是否 在纪律的允许之内 等级与服从• 笑话 • 在日本,除了服从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念 能够把人们组织起来• 在日本,人们们不会对对其他人说说“不” • 一緒に飲みましょうか。
• 今、ちょっと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日本人十分强调个人与集团的“一体化”, 即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通过鼓励成员的 全身心投入营造出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 共的归属感,从而强化集团的作用这是 日本被贴上诸如“集团动物”、“团队精神” 、“不事二主”、“从一而终”标签的根本原 因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在中国社会中,血缘的凝聚力是构成社会组 织结构的核心 • 而在日本,地缘的凝聚力则在构建社会组织 机构中居于主导由于近代之前的日本社 会缺失姓氏制度,使其难以建立起依托姓氏 的宗族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对地方权力长官 的效忠这种制度在现代日本社会则演化 成为对利益集团的效忠,这是日本集团主义 的历史渊源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在这样一种“集团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 值观引导下,个人与集体之间虽然也强调“ 以和为贵”,但是如果个人的言行与集体定 下的规范不符,就可能成为被人指责和孤 立的对象任何与“违规者”相关的亲朋好 友、乃至于其所属的集团,也将会因此而 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 学校いじめ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日本人有着怕被排除在集团之外的“先天” 忧虑,因此并不过分坚持自己的主张,而 是尽可能地和周围的人步调一致,即使有 意见分歧也愿意圆满解决。
作为“集团本位 ”之社会心理的无意识表现,日本人在被征 求意见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反问:“大家 是怎么说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日本人 十分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被人瞧 不起、或遭到拒绝,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 前时,会感到一种耻辱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日本人一旦脱离了集团就会感到惶恐、忧 郁甚至痛苦万分,极端的情况是选择自杀 以结束由于被集团遗弃而造成的个人羞愧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日本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人们相信‘ 出头的椽子先烂’日本的机关、企业不评‘ 劳模’,也不认可以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带 动大家的做法,他们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 情的动力不是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而是 集团主义精神合作精神、通情达理、体 谅别人是最值得称道的品德,而个人奋斗 、坚持自己的权利却往往不受人们喜欢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这种反对冒尖的心理,避免了集团内部的‘ 内耗’,而在集团内部受到压抑而产生的竞 争和嫉妒心理却在对其他集团的关系上得 到释放,得以转换成强大的竞争力量 • 许多日本人至今仍然认为:当年的战争不 是个别人发动的,而是全民族的集体行动 ,不应怪罪个人 矛盾的日本• 一方面,日本是个注重传统、但不固守成 规的国家,很善于学习和汲取世界上一切 优秀和先进的事物,即使是制度、法律规 定了的东西,也可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 实际利益的需要。
另一方面,日本又是一 个缺乏抽象思辨和构想非现实形象的兴趣 、创造力不足和甘于臣服于强者的社会, 这种心理造就了日本人善于模仿、勇于模 仿的社会机制分裂与对立--人性在等级制度压迫下 的异化 • 由于处于等级制社会中、并被灌输了宗教 意义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因此绝大多数日 本人面对“被命运安排而必须一往无前”的 处境都会由衷地产生出悲壮感,这种内心 深处的绝望感和表面的坚强之间的反差造 就了日本人性格的强烈反差,促成了日本 人集受虐者与施虐者为一身的心理倾向, 也催生了兼具“以刀为图腾的残忍、以菊花 为图腾的柔和”的暴力美学菊与刀 •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 傲而又有礼、冥顽而又善变、驯服而又叛 逆、忠贞而又背弃、勇敢而又怯懦、保守 而又求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 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一无所知时 ,又会被罪恶征服 现实主义和耻感文化• “必须面对外在压力并对此臣服”的现实感 催生了日本的“耻感文化” • 在耻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外部“现实 者”的确认——如果恶行没有被外部者察觉 、那么就不必懊丧;如果外部者的压力可 以被忽视、那么忏悔就是多余。
• 日本人是“完全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只对 现实力量的对比敏感,所有的“道义”、“责 任”都建立在力量的对比之上 现实主义和耻感文化• 在日本人看来,对于自己的过错要尽量掩 盖,因为不是错误本身而是错误被外人知 晓被视为羞耻的根源为了一个错误而不 惜编造层层叠叠的谎言、以避免承认错误 所导致的‘失去面子’是理解日本人行为背后 之心理动机的关键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保持当事人面子的完整是所有行为的最高 目标,只要能够保持当事人面子的完整、 那么就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了 现实主义和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使 他们对外来的嘲笑和批评极为敏感,哪怕 是微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被认为是对他 人格的侮辱 • 受到嘲笑的日本人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化 嘲笑为动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力量,以 使他人“惮忌”其力量而“不再敢于”嘲弄; 要么是放弃提高自己力量的努力,在怨恨 中自我折磨和折磨更为弱小者现实主义和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他律的结果,在客 观上导致“崇尚暴力”价值观的泛滥对外 民族的侵略、折磨和破坏是对他们那极易 受伤的自尊心的补偿,平日在现实压力下 产生的耻辱感在迫害和折磨他人的过程中 得到转移和发泄。
日本人对恩惠的态度• 日本人对外来的恩惠也极为敏感,因为接 受恩惠就意味着己方的示弱和向对方的服 从,因而“也就增加了受到对方嘲讽、嘲弄 的机会”因此,日本人很少会接受别人的 恩惠、也很少授人以恩对日本人越好、 他反而越不自在、越反感,因为这会增加 他的人情债,从而触动他敏感的自尊心; 对他越冷漠和粗鲁,他反而越舒服;日本人对恩惠的态度• 即使在亲情爱情中也不可过于亲昵,对可 爱的少女态度冷酷甚至粗野的青年被称为“ 好”青年、反之就是“坏”青年在修行中,越 是粗暴的老师就越被认为是最有帮助的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更是要划 清界限、不能轻易接受别人好意日本人对恩惠的态度• “恩义”最多的社会最后却使得人人躲避恩 惠和情义,造成这种日本社会“奇怪”悖论 的根源在于:在等级社会里,基于自利原 则的“恩义”(恩惠和情义)是通过外部强 制力而生效的人际纽带,它失去了超越狭 隘自我之后所产生的真诚性,因而含有在 外部强制力逼迫下“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意 味日本人对恩惠的态度• 如果能够逃避外部强制力的约束,那么“恩 义”就将如同敝履一般被弃置一个随时将 “恩义”挂在口头的民族实际上在内心深处 强烈地拒斥着它,这显现出日本人在外力 胁迫下的无奈和人格分裂。
内心自卑与表面自傲的社会心理 • 日本的色情电影绝大多数以受虐为主题,这点与欧美色情 电影中普遍以性享受为主题的特点截然不同;而且在日本 的色情电影中绝大多数的受虐者是女性、施虐者是男性 • 首先,日本人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人格分裂--外表的道貌岸 然和内心的性变态被集于一身 • 其次,日本人的性欲愉悦并非来自自身的享受而是来自弱 者的痛苦 • 第三,日本色情电影中女性成为受虐者的普遍现象则形象 地反映了日本社会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至今仍然保留着男性生殖器 图腾崇拜的民族 神国与神之子•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 • 神道教的教义认为:日本的国土、日本的民族、 日本人都是天照大神创造的,因此,神与人之间的关 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是 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表,被认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 “现人神”在日本人的观念里, 天皇被视为不可侵 犯的神、皇室成员被称为“云上人”,只有这个家 族的人才能继承皇位日本从来没有接受过“世俗 化皇帝”的观念,因此,在中国经常发生的改朝换 代在日本却一次也没发生过 神国与神之子• 神道教宣称日本为神造之国——即为“神国 ”,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 凝聚而成。
这种“神国”观念使日本人产生 一种荒诞的“集体意识”:认为他们自己在 世界上有着绝对优越地位,他们负有统治 世界的神圣使命 目的高于道义 • 在传统社会里,日本人重家族而轻血缘的 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 们可以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 人异姓的养子、婿养子在改变了姓氏之 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是否具 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 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和良好的资质,即使 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 目的高于道义• 日本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也产生了极其明 显的负面效应:日本的统治者始终未能学 会运用普适的道德原理去培养有道德素质 的人民,他们关心的始终是怎样驯服被统 治者 • 抱着实用主义态度看待世界的日本人,不 承认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身份等级、统治者 的命令这类世俗价值之外还有一个独立存 在的普遍真理或宗教信仰 目的高于道义• 普遍性原理缺失的结果是:“使日本人养成了一种 罕见的察言观色的能力一旦情况有变,日本人 马上会如变色龙般调整自己无论处在什么样的 情况下,日本人都能迅速察觉到力之所在,一旦 判明力之所在之后,他们便付诸行动无论情况 如何,也无论目的如何,日本人都会唯力是从, 对他们来讲,力即正义。
• 这就是为什么宣称“一亿玉碎”的日本人在听到天 皇的投降诏书之后可以立刻顺从地对待占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