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科学月相中国古诗中的地理知识.doc
3页古诗中的地理知识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教学中注意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深入探讨知识的原动力,提供可靠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尝试了把诗歌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 诗与天气、气候知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 100 米温度下降 0.6 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瀑布的高,自然让人联想到庐山海拔之高,不难想象到了夏季人们还要到位于南方的庐山避暑,由于庐山海拔高,山上的气温是较低的正如位于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马扎罗山上依然白雪皑皑又如宋朝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 5500 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 2000-3000 米,与平原地区高出 3000 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
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宝鸡——成都)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巨 3、诗歌与自然景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 25 公里宽约 10 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 1473 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白居易的《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古诗与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 ,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我国古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通过在课堂上运用这些古典的诗词,使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又掌握了地理科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阅读量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与地理教学有机联系,真正做到诗、情、画、意,寓教于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