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版全国教学竞赛情况汇报.ppt
20页中图版全国教学竞赛情况汇报李立华2009年4月22日本次教学竞赛的内容l45分钟课堂教学竞赛l题目《大气的受热过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选题的目的:传统的如何教?新的如何理解 ?本次教学竞赛的目的l加深对课标的理解l了解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素材的运用l促进教师基本素养提高l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积 极性竞赛评委的组成和评选结果l由使用中图版教材的省级教研员担任评 委l参赛选手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老师参赛l评出全国一等奖10名:北京2名、深圳2 名、天津2名、山东2名、广东1名、陕西 1名l北京市竞赛:2008年10月11日,13位老师参 加比赛,推选2名教师参加全国比赛l北京市评委:王民、林培英、张凯、郭正权、 李志瑗、钟作慈、杨德军、唐桂春、韩磊、梁 淑芝、李岩梅专家对竞赛课的评价依据一、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在继承中改革与发展 二、能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三、是否深入研究和恰当处理教材,并依据课程标准选 择典型案例与资料 四、能否把握全课的整体结构和基本过程 五、注意恰当选择和有效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及各种教 学手段 六、要考虑师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教学活动的有 效性 七、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观点的正确 性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在继承中改革与发展高中地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全体学生 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不 能随意,而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完成这一基本任 务;二是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特别要遵循学 生的认知、兴趣、动机和情感等心理发展基本 规律;三是要体现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基本特 点,尤其是突出综合性、地域性、人地关系和 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高中地理重在培养分析 与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任务。
二、能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并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问题:一些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实际是在浪费时间 原因:教师并没有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的 是照本宣科、简单重复教材内容,把本不应该在课堂上 解决的问题也放在40或45分钟之内,有的是偏离课程标 准要求进行非高中地理内容的教学,或者对“究理、辨因 、评价、表达”这四个方面过于求全,不分轻重,过分追 求学生活动的外在形式和氛围,形式化地组织一些与教 学无关的活动把精力放在教学方式与活动形式的设计上 ,却对教材内容研究不够,以致科学性和准确性都不讲 究,也大大影响了课的质量 三、是否深入研究和恰当处理教材,并依 据课程标准选择典型案例与资料l教学首先要深入研究并体会教材的基本内容与 安排,并根据课程标准考虑如何使用及处理教 材 l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的叙述相当详细, 图表也较多,但只能以文字和静止图像的形式 呈现这就需要教师“改造”教材,变书面内容 为讲述内容和板书、板图,变一些叙述性的内 容为学生活动内容,变静态图像为动态图像 为了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还应该“补充” 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某地连续几天气温变 化与阴晴状况的相关分析、用大气受热过程说 明全球变暖的原因等。
l又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材用了许多成 组的城市景观图片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已 经包含着本课的指向和落脚点是“城市”教材 的标题有“发展”二字,就意味着教学必须涉及 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的课舍弃教材案 例不用,却“另选”了许多农村的例子,成为舍 本逐末有的课因为不理解空间布局对建筑结 构与风格起着制约作用,而将三者顺序颠倒, 反而削弱了教学效果总之,教学中还是要尽 可能地首先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案例与资料,如 果要另选择则必须为教学所需四、要把握全课的整体结构和基本过程 l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 的总体达成过程因此,要根据教学的总体 目标来设计与实施一节课的整体结构和基本 过程,使教学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承转递 进、完整流畅,不能东一下、西一下,头绪 混乱、活动突兀 一节课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环节: l引入:复习与本课有关系的既有内容,引导 对本课内容产生意向和初步感知;l学习新内容:引导对本课内容进步产生意向 和感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联 想、想象等基本思维形式理解重点和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和专题研究等方式巩固、记 忆和应用本课内容;l评价效果:通过练习、讨论和专题研究等检 测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与矫正。
引入:l对于“大气受热过程”,以月球表面的温差为 什么比地球大得多为例,就不如以北京奥运 期间连续几天的气温变化原因为例效果好 l对于“地域文化”,以歌曲《北京欢迎你》为 例就不如以中国和英国在奥运闭幕式的8分 钟演出为例更具典型性 学习过程:l在学习新内容环节,要引导学生对典型图像 进行局部和细节的观察,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理解内容,通过提要和总结巩固内容,围绕 新的案例迁移知识与能力,切实做到不仅“ 知道”而且“懂得”l运用信息技术或板图分布演示“大气受热过 程”三个环节,就比只用教材配图讲解更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过程:l对于地域文化是一定要对比讲解的,不应当 单独讲解某一地域文化后再单独讲解另一地 域文化,且应将学生所最熟悉的地域作为对 比的基点 五、注意恰当选择和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及各 种教学手段 l启发式的讲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多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及板书、信 息技术等手段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 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同时穿插 提问、讨论、实验、阅读和练习等展示活 动中的好课,基本上都是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既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又节省时间,明显 效率较高。
l探究式教学应有其特定目的与过程 “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预测、假设)-- -组织探究(制定方案、分工、准备)---收集 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社会实践(运用结论)”,而不是目前泛化 理解的在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讨论浅显问题 教学手段l对于信息技术要看使用是否得当,而不是用 得多就一定效果好l多媒体主要应当用于分解过程、解析现象、 展示典型景观等方面l板书是必须的,不宜全由幻灯替代因为边 讲边写要点,利于学生思考和记忆,好的板 书最后又是一个很好的全课内容的结构性总 结,会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六、要考虑师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l课堂上的一切师生活动都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的达 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坚决纠正为了追求所谓的课 堂氛围活跃而把“活动”庸俗化的倾向 l要为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活动留有充分时 间对学生活动要细致设计与多方引导,鼓励学生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l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活动的要求,特别是 思考的问题要纠正目前普遍存在的设问“浅”、设问“ 滞后”的现象,所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需有一定深度 ,而且要在观察图像和阅读资料之前把相关问题成组 提出,不可看完了才发问。
七、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以 及观点的正确性 l一节好课不能出现知识内容或思想观点的科学性错误,也不应当出 现不准确的案例或说法l以本次活动为例,还有将美国国会指为白宫、将凡尔赛宫和周庄指 为城市、将平遥古城指为乌镇、将澳门称为省会(即使省会也应称 为省级行政中心)、将经济部门归于地域文化等错误l使用“9.11”事件前的纽约曼哈顿图片、以窑洞和乔家大院式四合院 作为陕西和山西的独有建筑等不准确例子至于在高中地理课的地 域文化内容中随意使用风水理论则属于观点上的不正确不少教师 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失之肤浅,似乎北京文化就是京剧、糖葫芦, 似乎天津文化就是狗不理包子、大麻花,而不知(海)河(临)海 文化才是其核心l有将“大气受热过程”简单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 大地”三句话、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