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办学:学费不全免政府发“栽培费”.doc
9页民国办学:学费不全免政府发“栽培费,,2016年9月6日讯,又到了开学季,大大小小的校园里,再次响起琅琅读 书声版面截图教育是富国强民最有效果的方式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我国一直都有重 视教育的传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其中就有现代教育理念特别是在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下,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才是促使国人走向强盛的良 药因此,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创办了新式的学堂, 政府还“强迫"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民国时期,因为国力薄弱,岀现了多个军阀割据一方的局面,这些军阀主观 上为了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比较重视教育,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1学费不全免政府发“栽培费”现在的义务教育是九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全部修完,义务教育才算 完成其实,民国也有义务教育不过,最初不叫义务教育,叫“强迫教育”,意 思是政府逼着家长把孩子往学校里送国民政府成立的前后几年里,“义务教育” 的说法才渐渐取代“强迫教冇”民国时,义务教育的年限要求比现在低:小学一毕业,义务教育就算完成了, 至于念不念中学,政府不强求民国时期,小学由“初小"秋僑小”组成国民小学又叫“初等小学",简称“初 小",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有的初小还包括四年级);高等小学简称“高 小二 指的是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有的高小不包括四年级)。
在某些省份,例如北洋时期的江苏,政府强令小孩一直念完高小;而在另一 些省份,例如北洋时期的山西,念完初小就行了,高小并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Z 内虽说是义务教育,学费没能全免例如民国六年(1917年),江苏省立第 三师范附属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其中念初小的学生每人每年要交学费 2.2元(指银元,下同),念高小的学生每人每年要交学费4.4元,学生如果住 校,每年还得加收1.5元的住宿费再比如广东公立第二十四国民学校,只有一、 二、三年级,完全属于义务教育,学生每人每年得交6元的学费在当时,如果学校有困难,政府还有财政补贴当时管这笔补贴叫做“栽培 费”比如上文提到的广东公立第二十四国民小学,它于民国四年(1915年)开 办,当时全校总共3个年级,分成4个班,每班学生40多名(当时标准班级是 42名学生),男女生都有一个学生一年6元的学费,全校加起來1000多元, 这点儿钱,连给老师发工资都不够,更别提别的开支了在民国六年,广东省财 政拨给它的栽培费是2172元,折成人民币约16万元由此可见,在学校经费里 面,政府拨的栽培费占大头,学生交的学费只占一小部分当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学读书,针对这种情况,也有人创办了“希望小 学”。
民国时期,驻守江苏的军阀叫齐燮元,他是吴佩孚的部下,后来在H军侵华 期间当了汉奸但他也曾留下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功绩:在江苏建立“希望小学雹当时,齐燮元在南京创办过一所很大的贫儿院,专收家庭困难、没条件读书 的孩子民国十年(1921年),齐燮元招收了 43()个男生,320个女生,规模比 当时南京最大的国民小学都要大这些学生不用交学费,不用交住宿费,学校还 发给他们衣服和零花钱经费从哪儿来呢?刚开始是齐燮元自己掏腰包,后来是 财政拨款另外,学生在手工课上学会木工、刺绣之后,也经常做些玩具、苏绣、 食品袋,周末时拿到夫子庙去卖,卖的钱也能补贴一部分学校的开支2山西推行“强迫教育”奉人<铁卡聯人现!ir+e咸 A卒校三三剧初徒却 箱篥尤畢考蚕卓绮及枱卷子 畢#此證校畏孔焕書血了$<校民国时期女子中学校的毕业证书民国时期的各派军阀中,阎锡山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在统治山西的三十余年 里,他推行了多项措施,其中,对教育尤为关注最初,阎锡山在山西推广义务教育,颇有儿分“强迫”的味道阎锡山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在山西省城太原推行义务教育,然后在其他城市 推行,然后在县城推行,然后在三百户以上的村落推行,最后在小村庄推行。
即 先城市后乡村,先大城后小城,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在最开始,山西的大部分老百姓对义务教育并不感冒首先,搞义务教育得 花钱,这钱当然不能从阎督军腰包里掏,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老百姓出, 山西民间虽富,富的是商人和矿主,普通农民和普通市民并不富裕,一户一年攒 不到两块大洋,其中一块半得交给政府去办义务教育,他们不情愿其次,办学得有校舍,阎锡山雷厉风行,要求全省从省会到村庄几年内统统 建起国民小学,要是全都使用新建校舍的话,不但财力上不允许,时间上也不允 许,所以得把孔庙、土地庙、关帝庙、龙王爷庙等等原有的公共建筑给占了,而 占用孔庙必然招到封建遗老的反对,占用其他庙宇又招到善男信女的反对最后,民国成立之后很多年,民间裹脚的风气依然盛行,而阎锡山最反对裹 脚,还把严禁女人缠足的条例写进了他亲自撰写的《人民须知》里,当做全省学 校的必修课,这是跟民风唱反调所以,一开始老百姓都很反对,阎锡山推广起义务教育来也是阻力重重好 在阎锡山的手里有兵,哪里有阻力,他就派兵过去,用武力“弹压太原城西15华里,有个东社村,民国九年(192()年),阎锡山在该村普及 国民小学,找不到校舍,占了村里的龙王庙,村民迷信,怕冲了龙王爷,群起而 攻之,老师什么时候去上课,什么时候挨村民的打。
阎锡山听说后,派手下的得 力干将、混成旅旅长赵茨龙前去赵茨龙带了一个排,荷枪实弹进了东社村,老 师去上课,他们就在龙王庙门口站岗,再也没人敢捣乱了问题是,山西那么大,村庄那么多,阎锡山把军队全派出去,也不够站岗的 为了使建校更顺利,阎锡山想出一招儿:直接让军官去办学他给手下的旅长、 团长、营长、排长都下了硬指标:每人包定儿个村,在两年内把学校建起来,建 成以后,他们直接担任该学校的校长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民国元年(1912年),山西学龄儿童(该省 规定7岁到13岁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上学的不到20%,阎锡山从民国五年 (1916年)担任山西督军,民国七年(1918年)起开始在山西推行义务教育, 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省学龄儿童就学比例已经达到了 80%阎锡山手下混成旅旅长赵茨龙,还曾协助阎锡山创办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并 担任了该校的校长在后来的几年里,这所学校为山西全省培养了一批批非常优 秀的小学教师阎锡山的同学、山西省军械局局长张维清,则在太原西郊创办了一所国民小 学张维清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会讲流利的日语和英语,该校的外语 课就由张维清来担任此人的教育能力非常突岀,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小学三年 级的学生居然能用英语跟外国人顺利交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军官都像赵茨龙和张维清那样有办校能力和教育能力, 更多的军官只会打仗,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更是谈不上热爱,让他们去办学校, 好处是能够迅速完成任务,坏处则是质量良莠不齐阎锡山以强硬的方式这样推行教育,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只是阎锡山恨 铁不成钢,急于求成而已晚清时代,中国教育落后,处处挨打,处处让外国人 瞧不起,给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有识之士留下了惨痛教训,所以阎锡山执政山西 之后,迫切想把山西的教育搞起来他说:“凡上过学的人,智识就高了,身体 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哪一国的人不明口,就要受 别国的欺负,也就和乡下哪一家的人不明口就要受别家欺负是一样的’‘3广东普及新式教育和社会教育民国时期,广东的教育走在全国前列,这与粤系军阀陈炯明的所作所为有着 极大的关系民国十年(1921年),陈炯明为了推动广东教育,成立了广东省教育委员 会,聘请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当委员长,将义务教育 和社会教育同时推进,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工作那时候,民间比较守旧,没文化的人不重视教育,有文化的遗老反对新式教 育,政府花大力气建成了国民小学和高等小学,每年又给公办学校补贴了那么多 栽培费,大多数家长却不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
以广州为例,当时规定6岁到13岁为入学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要没有 残障和精神疾病,必须接受新式学校的义务教育,可是截至民国九年(1920年), 全市57328名学龄儿童,上学念书的只有26251名,其中大约一半的小孩(调查 数据是13000人)读的还是私塾是因为家长没钱,上不起新式学校吗?不是 私塾没有财政补贴,学费比新式学校还要高,公办小学一年收费六七元,个别学 校甚至收费更低,而私塾收费通常在10元以上所以念得起私塾的小孩,自然 念得起新式学校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新式学校就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认为读四书五经 比读数理化有前途;二、看不惯男女同校所以即使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十多年, 广州市区仍然存留有1100多所私塾,比国民小学的数量还要多得多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时任广东省省长的陈炯明听取陈独秀的建议,成立“巡 回教员”制度,也就是给新式学校的老师发补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轮流到附近 的私塾授课,给私塾里的学生讲四书五经之外的新知识,重点是教他们手工课和 算盘这样半年时间过去,家长一瞧,自家孩子突然能书善画,还学会了打算盘, 小小年纪就能帮着大人做生意,都很高兴,明口了新式教育的好处,于是也渐渐 地愿意把孩子送到新式学校就读了。
陈独秀还建议陈炯明大搞社会教育,提高成年人的文化修养,陈炯明也一一 听取当时社会教育的于段主要有三种:一、办市民大学,请文化名人办同定讲座,毎个讲座持续讲7个星期,市民 免费入场听讲;二、搞通俗讲演,省教育委员会聘请8个“讲演员二在全省宣讲 新思想和新式知识;三、设流动图书馆,当时叫做“巡回文库二由省里出资购买 一大批图书,每天一大早像洒水车一样摇着铃巡回于各个街道,让市民免费借阅, 车俩通不过的内街,挑着书箱往里面送民国十年,美国教育家孟禄来到广州,参观了几所国民小学,也听了几堂通 俗讲演,称赞“广东教育和美国教育一样好"他的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当时广 东得风气之先,教育办得不错与之相应的,广东省教师的工资也得以提升民国十年以前,广州教师的工 资偏低,正式教员每月薪水最低6元,最高能拿到3()元而到了民国十年以后, 教师工资得以大幅度提升,级别最低的九级教员每月也能领到30元薪水,级别 最高的一级教员每月则能领到125元薪水,当时任课教师一般还都兼任学校的会 计、校监、教务主任等行政职务,所以每月还能领到一些“勤务俸",相当于半个 月的工资4东北四成经费用于办学民国时期小学生的剪纸教材奉系军阀张作霖,对教育也很重视。
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出任奉 天省长,刚上任就说:“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 天又处特别地位,若不从整顿教育入手,更无以希望他还训令东北各县县长 (时称“县知事”),要求每个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必占到全县年度总经费的4() %,哪个县达不到这个标准,把县长开除公职他规定的这个教育经费比例,比 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要高民国七年(1918年),奉天国立师范学校成立,学生在该校就读,学杂费 一律免收当时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为了多培养教学人才,其他省份如广东、 江苏、河南、山西等地的师范学校,也免收学杂费,但张作霖更进一步,给在师 范学校读书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而且伙食相当不错,有菜有汤,周末还有猪肉 和海参打牙祭民国九年(1920年),由于北洋政府经费欠缺,在口本留学的几千名公费 留学生没有了经济來源,张作霖听说后,自己掏腰包,给他们汇去10万大洋民国十年(1921年),美国教育家孟禄访华,在东北跟张作霖座谈,谈到 给留学生汇款这件事,张作霖说:“这些人都是外省的,东西南北都有,他们都 是国家的人,何必分你我?"又说:“凡国家若想富强,哪有不注重教育、实业会 能成功的呢? ”平心而论,张作霖给留学生汇款的10万大洋,用的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合法 收入,他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