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同时检测蒸馏白酒中的乙醇和甘油.doc
3页离子色谱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同时检测蒸馏白酒中的乙醇和甘油脉冲安培法同时检测蒸馏白酒中的乙醇和甘油摘要:摘要:建立了以 CarboPac MA1 阴离子交换柱分离,脉冲安培法同时检测蒸馏白酒中乙醇 和甘油的方法乙醇在 25-50000 mg/L 浓度范围内,而甘油则在 0.005-50 mg/L 浓度范围内 具有良好的线性,对应检出限为分别为 5 mg/L 和 0.001 mg/L实际白酒样品测定乙醇的相 对标准偏差均在 0.5%以下,低含量甘油的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 5%,加标回收率在 91.7%和 103.8%之间该方法检测蒸馏白酒中乙醇和甘油具有操作简便、干扰少等优势,适用于蒸 馏白酒的工业过程监控和产品检验关键词关键词 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蒸馏白酒;乙醇;甘油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蒸馏白酒;乙醇;甘油 一、引言一、引言 乙醇是蒸馏白酒的主要成分,是衡量白酒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丙三醇(甘油)则 是 蒸馏白酒中常见的添加剂,而且白酒发酵本身会产生甘油能否快速、准确测定酒中乙醇 和 甘油含量,对于确保酒的质量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乙醇的常见测定方法主 要 有容量法、红外光谱法、液相色谱法等[1-2],而甘油的测定方法则以容量法、气相色谱法[] 和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2-3]。
但因为这两种组分浓度相差往往高达 3 到 4 个数量级,因而 这些方法都很难实现两种物质的同时测定,而本文中则主要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蒸 馏 白酒中乙醇和甘油的方法,克服了这个困难二、实验部分二、实验部分2.1 仪器和试剂仪器和试剂ICS-3000 型离子色谱仪(Dionex,美国):四元梯度泵;ED3000 电化学检测器,包 括 Au 工作电极,Ti 对电极,pH/Ag/AgCl 复合参比电极;AS 自动进样器;Chromeleon 6.80 色 谱工作站Milli-Q Advantage A10 超纯水机(Millipore,美国); 乙醇标准储备液 100 g/L;甘油标准储备液 1000 mg/L 2.2 测定条件测定条件分析柱:CarboPac MA1,250×4 mm; 保护柱:CarboPac MA1,50×4 mm; 淋洗液条件:450 mmol/L NaOH 等度淋洗 流速:0.40 mL/min ;进样方式:自动进样,25 μL ;柱温及检测器温度:30 ℃; ED 3000 积分脉冲安培检测:Au 工作电极电极,Ag/AgCl 参比电极模式,糖四电位波 形 三、三、 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和方法检出限标准曲线和方法检出限 以峰高为研究对象,乙醇在 25‐50000 mg/L 浓度范围内,而甘油则在 0.005‐50 mg/L 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而相关系数均在 0.9999 以上。
根据 3 倍信噪比可计算出乙醇 和甘油的检出限为分别为 5 mg/L 和 0.001 mg/L3.2 样品测试样品测试 蒸馏样品前处理简单,仅需将样品用超纯水稀释 100 倍即可直接进样,六种蒸馏白酒 样 品(3 种二锅头,3 种高粱酒)采自于附近的超市图 1 为 3#二锅头样品的分离谱图,可 见 样品中在乙醇和甘油峰附近不存在太多的干扰物质,但在个别样品中在甘油后会出一个未 知 峰,怀疑为多元醇类物质,若需研究可通过质谱进行定性分析白酒样品平行处理三次, 乙 醇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 0.5%以下,而对于部分样品的甘油含量较低,其相对标准偏差在 5 % 以下,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 91.7%和 103.8%之间表明本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试具有良 好的重现性和较高的准确性,表 1 为六个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格中酒精度是按照白酒的质 量 浓度处以常温下酒精密度而得到由于甲醇在此测定条件下的灵敏度非常低,仅为乙醇灵 敏度的二十分之一左右[4],其出峰位置在乙醇和甘油之间,这两个因素导致甲醇不会干扰 到乙醇和甘油的测定 图 1 某二锅头样品分离谱图表 1 蒸馏白酒样品的测定结果四、结论四、结论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同时检测蒸馏白酒中乙醇和甘油,方法无需复杂前处理即可直接 进样分析。
由于白酒样品中乙醇和甘油的含量差别高达三到四个数量级,因而常规方法如 液 相-示差法往往无法同时测定而本方法中乙醇在金电极上的灵敏度仅为甘油的千分之一, 因而离子色谱法即可对这两种物质同时进行检测同时由于甲醇的灵敏度更低,而无法对 乙 醇和甘油测定造成干扰,但也导致本方法无法测定甲醇离子色谱法测定甲醇可采用排斥 法 分离,铂电极检测,具体方法可参考韩静等[5]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黄海涛,杨力佳,丁中涛,等,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5):375-377 [2].虞精明,谢勤关,杨凤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9):1930-1932 [3].苗延林,酿酒科技,1994,4:37-38 [4].Dionex Application Note 122[5].韩静,梁立娜,牟世芬,等,分析测试学报,2008,12:1343~l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