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30年.pdf
4页zh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2008·11本期视点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 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 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政策, 以保障少数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权益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带来了全国各项事业的勃勃生机与快速发展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教育政策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历程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 大致可分成以下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8年至1991年,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恢复与发展时期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重大原则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在“文革”期间遭受到严重破坏,民族教育政策所确立的各项原则被破坏殆尽,全国10所民族学院大多数被取消或被迫停办, 许多民族中小学被撤销, 从事民族教育多年的大批干部、教师惨遭迫害和打击,民族语文教学、 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和编译机构、民族教育机构等,都遭到严重摧残。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198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民委颁发了 《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重大原则《意见》成为这一时期指导和推进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工作的重要文件1981年2月16日至25日, 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 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民族教育的任务 “文革” 后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贯彻调整方针,肃清“左”的错误的影响,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民族教育政策,如重新设立民族教育工作机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重申了1952年政务院的决定, 要求:“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机构应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主要任务;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地、县,应在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置民族教育机构,调配热心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服务的同志,专司其事此外,如恢复民族学院、 民族师范学校、 民族中小学, 创建新的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校,恢复民族语文教学,恢复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 毕业分配中照顾民族地区的需要等民族教育政策, 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恢复的。
通过这一时期的调整,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12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新宪法)新宪法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规定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 成为制定教育法规政策的根本依据1984年5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不仅系统地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原则, 而且深刻地总结了我国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规定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国家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教育事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颁布实施, 其中规定, 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等《义务教育法》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助政策 新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带来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及民族教育政策的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 随着民族政策的进●陈立鹏刘燕青郝晓明孔伟我国民族教育政策 30 年4zh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2008·11本期视点一步落实, 民族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 根据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 全面总结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的经验,恢复和修订了“文革”前17年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第二阶段:自1992年至2001年,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快速发展时期标志: 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成为这一时期指导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工作的重要文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导致动荡乃至分裂, 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 于1992年1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提出了90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五项任务, 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 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为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1992年3月, 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总结交流了民族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措施 第四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后, 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92年10月20日,原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指导原则 《意见》成为这一时期指导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工作的重要文件2001年2月,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订在教育领域,1992年之后,全国人大相继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 特别是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一部教育的根本大法,它是在总结了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 借鉴了国外教育立法的有益成果,分析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科技、 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的。
《教育法》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法, 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基本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规定,它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走上全面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 重大举措与基本原则这一时期,随着我国教育立法、民族立法步伐的加快, 以及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新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政策除《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外,还出台了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电化教育发展纲要 (1992—2000)》、《关于加快所属民族学院改革和发展步伐的若干意见》(国家民委1993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条意见》(1996年7月)、《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标志: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以及我国加入WTO,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民族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挑战 为适应民族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 深刻阐述了民族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在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新世纪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鲜明地提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想 《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标志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以及我国民族教育政策进入法制化建设阶段 《决定》为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规依据, 进一步推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随后,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5zh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2008·11本期视点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进一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和认识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起草工作,成立了由全国人大民委、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政策法规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等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起草小组和顾问组, 抓紧进行 《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文本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 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6月29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此次义务教育法的修订, 是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对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进行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它的实施, 必将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修订后的 《义务教育法》 多处涉及民族教育, 内容涵盖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 经费保障及教师的工资保障等多个方面, 它将有力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的深入发展这一时期, 我国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除《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外, 还有《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试行)》、《关于在有关省区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民委2005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等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逐步发展、不断完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政治干部的培养、设置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设置专门的民族教育管理机构、 在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 重视少数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