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校本研培是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doc
10页加强校本研培是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虎林市第四小学 朱晓丽做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怎样才能引领广大教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如何才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实践证明,唯有加强校本培训,不断丰富教师自身的内涵,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那么在新课改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新课改需要我们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创新”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人文精神的凸现”,无论是“个体的自主探索”,还是“共同的合作探究”,都需要我们教师去体验、去再造、去落实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值从我们虎林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大奖赛及牡丹江小学语、数专业委员会的课堂教学上我们不难看出,今天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更是追求艺术层面上的完美它要求我们一线的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从“单一地灌输”到“共同地建构”,从“现成知识的传承”到“合作探究新知”,从“提供标准化答案”到“经历建构的过程”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要我们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最终使广大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
2、新课程改革的特殊性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对人的实验,不只是针对几个人,而是一代人也不是针对一代人今天,而是影响这一代人一生的实验这项实验决定了是一项只能“赢”的实验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宽厚的专业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如果我们没有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那么我们就难以“赢”得这项实验纵观近一年的新课改实践,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以教材为本”还是“以标准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尊重“主体”还是意味着给予其完全的自由?面对学生的“题外话”是应及时引回“正题”还是充分张扬其个性?教学设计是“知识”融于“情境”中的演绎还是简单情境的堆砌?新课程教学是基于教育技术的一种课程整合,还是技术至上,工具主义的表演?随着新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意识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轰轰烈烈的氛围,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扎扎实实的探究一线教师需要的不只是大师们的说教,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反思,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而加强校本培训正是实现这一需要的有效途径二、新课改需要我们加强校本研培,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日常化 我们把校本培训当做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二为全体教师的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培训形式多样化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中做到: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每周一为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4个学科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 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 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
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以课改实验带动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推进课改实验 、教研内容系列化 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即骨干、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 、教研形式多样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课改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读书交流等、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育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经常协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3、同伴协作、加强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我校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 “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教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
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老师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实施青蓝工程 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教龄未满5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同时也用一些先进的理念影响老教师,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 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书记与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组成员坚持每周听课,并定期进行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校外:走出去 请进来 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如学校多次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研讨活动。
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如让他们在全市新课标教材研讨会,青年教师展示、学科教学大奖赛和城乡互动活动中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邀请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教研员、教科所及互动学校领导、教师到校听课指导充分利用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教研的有利条件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整合资源,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突出“校本”二字,即校本教研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组织到位 学校已经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助理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科室协同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 制度到位 学校先后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人员到位 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包学年联系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教研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求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经费到位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实验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外出学习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激励到位 学校把平时工作与业务考核、评优评模、职称评定相结合,专门设置教学科研奖,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7、取得的初步成效 、初步形成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在校本教研中,学校增强了校本培训功能,让老师在培训中感受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扎实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提高课程整合能力在实践中,学校不断引导教师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用多听课评课的方法不断自我充电,提升课程素养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生活,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广阔的生活……使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探究者、成功者同时,学校不断牵线搭桥,沟通家长、学生、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加强校际交流、校本教研,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既加强了各校之间实验信息的交流,提高了实验成效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老师们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上研讨课的一系列锻炼,初步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
教师在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学会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