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oc
2页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发展试作阐述: 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 课堂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乐学、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学习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它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课前教师轻松地与学生交谈:“我带来了两块饼,平均分给小华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吃,每人分几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块。
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我只带来1块饼,你们怎样把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人分到的饼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那该怎么办?”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 要让学生“乐学”,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探索就会有成功,学习的真正兴趣还在于经过艰苦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成功的愉悦是维持兴趣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教师的赞扬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体验,以致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获取成功如教学“圆与周长”是放手让学生量一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并讨论归纳,教师再介绍有关事迹,使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出的结果竟与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终生研究的成果差不多,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 二、“会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目前的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将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
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使学生由“学会”成为“会学”的人,是我们小学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 1、指导阅读教材读书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书本是教师教学是主要依据学生学会了自觉看书,就能够离开教师的独立获取课内外跟丰富的知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首先,粗读如计算法则一般按照准备题、例题、旁注说明算理算法,练一练,想一想,总结计算法则等其次,教学生读懂字面含义,抓文字中的关键词语教学新知识或指导学生预习,要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读懂再次,精读深入思考,品味,推敲其中的重要问题和结论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可以独立进行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要抓教材的重、难点,设计迁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解决矛盾如在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在乘数上添数百位数,使学习出现矛盾接着教师提出了看书自学的思考题:⑴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⑵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⑶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到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在教师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展开讨论,动手演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验到看书获得成功的愉快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