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分析.doc
4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分析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 到更多的双赢一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 “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 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 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 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 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 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 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要 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 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 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 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其次,利用别人对 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 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 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第三,要掌 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这些分析和 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 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第四,多参加各种有 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 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 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 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 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 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 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 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 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 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 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 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教师 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学 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 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 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 “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 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 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 欲望强烈。
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 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釜爱上一 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 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 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 表理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 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 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 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 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 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 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 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罗杰.罗 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 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 其他孩童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 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 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 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罗 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 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 成了班里的主席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 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这个故 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 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 良期望的影响。
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 “不良少年”的 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 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 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 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 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 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 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 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 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增减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 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 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 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 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 价。
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 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 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 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当这四组被试 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 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 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 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 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 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 他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 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倘若 我们评价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都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往 往会弄巧成拙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 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不是吗,许多销 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 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诸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 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 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 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