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内阁地位在景泰朝的变化.doc
5页浅析内阁地位在景泰朝的变化浅析内阁地位在景泰朝的变化徐帅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摘要: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并由此牵出涉及数万人的胡党案,这样一来宰相制度在这一年也寿终正寝但是面对大量的公文和繁琐的公务,自然不是皇帝一人所能处理因此,明太祖在试用四辅官制度失败之后,决定仿宋代设置殿阁学士,到了宣宗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按理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应该进入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趋于完善,但事情恰恰相反,到了景泰朝,内阁大学士无论是从地位还是只能来说,都未见明显发展,相反,其重要性却表现得不那么明显 关键词:于谦、景泰年间、内阁一、景泰年间内阁成员的组成一、景泰年间内阁成员的组成在经历了土木之变后,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之下即位,是为景帝,改元景泰景泰年间,入阁学士分别有陈循、苗衷、高谷、彭时、商辂、俞纲、江渊、王一宁、萧镃、王文1等十人,而这十人当中,一半是正统时期的旧阁臣,故英宗复辟之后得天顺年间,这些人也大都留任,而自俞纲起,才为景泰朝新增阁员大体从这五位阁臣当中,可以考察出景泰内阁的一些概况俞纲,浙江嘉兴人,景泰初年, “以兵部右侍郎入阁预机务。
”2到景泰三年,“俞纲为太子少保俱仍兼旧职”3正史当中对于俞纲的记载不是很多,止说他能“周旋于二帝之间” 这里的二帝,指的是景帝和英宗英宗被也先放回之后,即在南宫被景帝幽禁因此,一个是想保住皇位,另一个是想重新获得皇位,俞纲能很好的周旋于这两人中间,说明他深谙为臣之道但是,又正因为如此,使得他做任何事情都得考虑诸多方面,因此在政治上的作为也不可能太多江渊,四川江津人 “郕王监国,徐有贞倡议南迁,太监金英叱出之,踉跄过左掖门渊适入,迎问之有贞曰:‘以吾议南迁不合也 ’于是渊入,极陈固守之策遂见知于王,由侍讲超擢刑部右侍郎也先薄京师,命渊参都督孙镗军事 ”4从宣德五年的翰林编修,到如今的内阁学士,江渊最得景泰皇帝信任的原因无非有两个,第一,则是和于谦站在一边,认为虽然英宗被俘,但是都城是绝对不能南迁至南京当然,从徐有贞的踉跄出门,可以猜测当时他的心情是多么慌张,也不难想到当时南迁都城的决议又是多么不得人心第二,除了极力主张固守北京城之外,江渊还积极备战,诸如“参赞都督孙镗军务”5等,1 《明史》卷 109, 《表十·宰辅年表一》2 《明史》卷 152, 《列传四十·俞纲》3 《明英宗实录》卷 215, “景泰三年夏四月乙酉”条4 《明史》卷 168, 《列传五六·江渊》5 《明英宗实录》卷 184, “正统十四年冬十月丙辰”条这两方面就成为江渊迅速升迁的政治资本。
王一宁,浙江仙居人 “学识老成,持心端谨 ”1因此,景泰二年十二月入阁而到了景泰三年就死了,入阁时间前后相加不满一年,一宁入阁,既不是依靠出色的政绩,也不是依靠卓越的战功而是“中官王诚辈尝受业,马报其私恩也 ”2依靠着宦官集团的支持入阁,名声自然就不好了 《明史》未为其立传,可能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萧镃,江西泰和人,景泰二年入直文渊阁王文,河北束鹿人,王文的入阁同样是得到了宦官的帮助,甚至是一个宦官集团但是,王文德入阁又与其他阁臣不太一样,一般说来,自从宣德年间的内阁制度确立下来之后,所选阁员品级不高,止备顾问而已,而到了景泰三年,王文却把吏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三者兼于一身, “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 ”3而萧镃、王文两人的入阁实际上只是陈循与高谷相争的结果,两人和自己的荐主都是同乡,按理来说,即是推荐自己的人,关系应该与其不错,但是事情却是相反,至少对于王文来说与陈循的关系甚至超过了和高谷的关系等到英宗复辟的时候,王文和于谦定了一个谋立外翻的罪名,将其处死有明一代,人知只有三位宰相级别的人被皇帝处死,一是明太祖时期的胡惟庸;一是嘉靖首辅夏言;最后一个是崇祯朝大学士薛国观而景泰朝的王文,虽未被当朝皇帝处以极刑,但是他的死也应该算得上第四例了。
不难看出,新增入阁的五位大学士,基本属于在政治上作为不大,而且入阁时间大都比较短暂,仅仅就是景泰一朝,而短短的七年时间,又无法给那些阁臣以更多的时间实施自己的政治行为,算得上的可能就属阻止当时还是郕王的景泰皇帝南迁都城二、一个人和一件事二、一个人和一件事除了内阁的十人班底之外,最为著名的景泰朝臣应该就是于谦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带领五十万军队亲征瓦剌,结果皇帝被抓,王振乱军之中也被杀死,而朝堂之上得知这个消息,自然首先要诛灭王振余党,就在这时“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4看似这样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却可以看出几点:第一,于谦的刚勇和正直;第二,郕王朱祁钰的软弱在此也可窥见一1 《明英宗实录》卷 206, “景泰二年秋七月甲子”条2 《明英宗实录》卷 218, “景泰三年秋七月壬寅”条3 《明史》卷 168, 《列传五六·王文》4 《明史》卷 170, 《列传五八·于谦》斑;第三,群臣,尤其是内阁大学士们的懦弱,他们不敢直面王振余党,勇气甚至不如一个言官。
如此与这几方形成鲜明对比,于谦的挺身而出自然也顺理成章而真正让于谦成名的应该是北京保卫战中击溃瓦剌大军,取得保卫京城的胜利,同时也避免了明王朝和北宋一样的悲惨结局正因为于谦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所以无论是群臣还是皇帝本人,都对于谦颇为敬佩,这样一来,于谦地位的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据记载:“景泰间,用人多密访于少保于谦时缺祭酒,翰林徐有贞向意补之,以门生杨宜为少保内姻,托为之请,至于再四,少保曲意从之,团中使言于上一日退朝宣少保至文华殿,辟左右谕之曰:‘徐有贞虽有词华,然其存心奸邪,岂堪为祭酒?若从汝用之,将使后生秀才皆被他教坏了心术 ’少保无所对,惟叩头谢而已,退则汗出浃背左右遥闻祭酒之说而未悉,有贞竟不得知,遂衔少保至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事,果诬以重罪 ”1首先,任用官吏多得听取于谦的意见,而没有直接询问内阁,说明于谦的地位已经逐渐超越内阁之上;第二,徐有贞即是土木之变后,极力主张代宗南迁的那位大臣,这与于谦的主张是相左的因而,因为徐有贞因为自身“心术”问题而未得到翰林院祭酒的职位,很自然的会将这个失败的原因和于谦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是于少保公报私仇景泰三年,立皇后长子见济为太子 ”2而兄长英宗之子朱见深则由太子降为沂王,这样一来,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是景泰皇帝还是有办法的,对于阁臣的反对,景泰帝“先赐大学士陈循、高谷百金,侍郎江渊、王一宁、萧镃,学士商辂半之,用以缄其口,然犹未发也。
”3而对于皇后汪氏的反对,则是废黜后位而“于谦、王文等且号令廷臣置给事中林聪争之不得,竟下诏立见济为皇太子,而封见深为沂王 ”4在立完太子之后,对于群臣更是大加赏赐, “凡文武官吏、军士、太学诸生,无不受赏时人谣云:‘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 ’又加赏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商辂、王直各赤金五十两 ”5可惜太子见深命薄,被立太子半年左右便夭折,而于谦等人也不想重新立回见深,为其之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深深地伏笔而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明显看得出来大部分阁臣和重臣于谦的态度一方是消极被动,一方是积极主动,这件事情在景帝看来十分重要,因而支持他的于谦在景泰朝,地位自然就应该在其他人之上但是,大权在握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于谦刚直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一定会得罪同僚而遭到陷害,果然等到英宗复辟之后,给于谦强加“谋立外藩”的罪1 尹直:《謇斋琐缀录》·卷三 2 《明英宗实录》卷 216, “景泰三年五月甲子”条3 《明史》卷 119, 《列传第七·怀献太子见济》4 许浩:《复斋日记》卷下5 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 ,第二十六传·“江渊为亲访智客,景泰立子建东宫”名将其处死然而,这个罪名本身就不成立, “丘仲深编修与修英庙实录,或谓于少保之死,当著其不轨,丘曰:“乙巳之变,微于公,天下危矣。
人挟私诬之,其可信乎!”或谓黄竑易储之奏出尚书江渊,丘曰:‘竑杀其兄,而以此觊免死且广西奏楮用土产,易辨也 ’索其奏验之,果土楮 ”1丘浚作为弘治朝著名的内阁学士,对于于谦之死,或者对于是否将于谦所谓“谋立外藩”记入实录有自己的看法,后世贤臣对于前朝忠良惺惺相惜的敬仰之情,恰恰也说明于谦之死是一桩冤案三、结论三、结论如前所述,景泰朝的重立太子事件使得于谦的地位飙升,加上之前在北京保卫战中出色的表现,于谦在景泰朝的地位应该说已经无人可以撼动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地位如此之高的,或者说地位迅速提高的于谦本应该入阁,并顺理成章的升为大学士甚至是首辅而于谦没有遵循这样的轨迹走下去,从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被俘,原兵部尚书邝懋战死之后,一直到英宗从南宫复辟出来,兵部尚书一直都是由于谦担任,并且在正统十四年的十月加太子少保应该说,景泰朝特殊的局面决定了军事大事比其他的事情更加紧急,瓦剌的威胁客观上也成就了景泰重武轻文局面的形成,这也不难理解景泰皇帝将这一重要的人物交给他最为信赖的大臣,也不难看出虽然没有入阁为相的于谦,他的实际地位已经远远超出阁臣于谦没有入阁,也说明这一时期内阁的地位下降,或其作用已经不太适用于这一时期了。
但是,内阁地位的提升或降低也绝不仅仅取决于一人的作用内阁也毕竟是一个团体,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阁地位,以及阁臣地位有高有低罢了,只不过在景泰朝,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是明显低于于谦或者说于谦信任重用的幕僚明初太祖和成祖皇帝对于内阁的建设还是一个起步阶段,因此内阁地位无法衡量高与低,而景泰朝恐怕算是内阁地位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比较低的一朝,且无法和嘉靖、万历年间的内阁比,就算是前几朝,内阁阁臣都有个别名声响亮的人物,例如解缙、杨士奇等人景泰朝内阁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取决于这个特殊的局面,如前所述,军事上的问题成为主要问题,政治建设上的事情早已搁浅因此不难得知,景泰朝地位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作用,于谦只是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情况的发生,而绝对不是决定因素北京保卫战之后的明朝局势;南宫复辟后的权力的明争暗夺;内阁成员本身的能力欠缺等因素造就了景泰朝内阁地位的下降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可能永远只是一帆风顺,发展一定是伴随着曲折的过程,而对于明代内阁乃至整个内阁制度来说,景泰朝是其曲折发1 焦竑:《玉堂丛语》卷 5,识鉴展的时期,在这之后,这种发展态势径直向上,到了后来无论是内阁的作用,还是阁臣的品级都是明太祖、明成祖设立内阁之初所无法预料的。
作者简介:徐帅,男,1982 年生于江西南昌2008 年 9 月进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明史专家方志远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