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成稿).pdf

3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091910
  • 上传时间:2018-08-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9.62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纲要)》研究大纲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共同组织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为做好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特制定本规划研究大纲一、规划编制的依据(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 月 8 日至 11 日2)中共中央,中发 [2003]11 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 年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 《国务院 2005年工作要点》 研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的座谈会上地方、部门及党外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第 26 条要求; “研究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加大规划协调力度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盟市纳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问题” 4)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办厅[2005]1622 号文《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任务分解方案》 ,2005年 8 月 8 日。

      5)国家有关部门、东北三省和主要城市的专项规划、振兴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专项规划:《东北地区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运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规划》 、 《东北地区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规划》 、 《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纲要》及正2 在开展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东北三省振兴规划:《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 《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 、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抚顺、营口、伊春等老工业基地城市规划二、目的和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加剧,区域格局不断变化,区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在于培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发展区域,东北地区抓住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战略机遇,有条件培育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快速发展区域1、大区域整合发展是一种趋势区域整合发展是区域发展演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速了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输,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等领域整合发展参与更大范围的地域分工成为必然趋势。

      当前大区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增强,形成的“珠三角”、 “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2、东北地区振兴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建国以来一直作为我国能源、原材料、商品粮和技术装备工业基地, 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劲所在通过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东北再造, 东北地区有条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3、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东北地区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区域的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为东北地区振兴提出了宏观目标和要求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宏观控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调3 节与组织方式,在区域层面上开展组织与协调,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科学编制东北区域规划, 提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及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途径措施,是区域社会、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急迫需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具体落实4、编制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统筹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增强内在自我发展能力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有助于依托区域整体经济、 社会、文化等基础优势, 在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对外开放推向更深、 更广的层次, 使其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外在动力编制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对指导东北地区建立统一的市场,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业合理布局、城市及城市群整合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背景与形势东北区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与和经济地理区域,东北地区是我国内部经济联系较紧密、比较成熟的经济区域 建国以来一直作为我国能源、原材料、商品粮和技术装备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实现东北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区域的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1、历史缺憾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部位,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近代以后, 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轨迹,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虽然此间也取得过巨大的辉煌,但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缺憾, 并深刻影响着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主要的缺4 憾可概括为:(1)未经过充分的工业化过程自 1861 年牛庄(营口)开港开始,东北地区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半殖民地与殖民地性工业的发展,国家“一五”、 “二五”期间对重工业基地的打造, 改革开放以后转轨时期 “东北现象”和 “新东北现象”的产生凡此种种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 虽然这一期间形成了东北地区雄厚的重化工业基础, 但并没有经历过充分的工业化过程 留给我们今天的缺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倒臵形成对重化工业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的调整需付出巨大的技术改造成本、体制改革成本、社会稳定成本和环境成本;长期重化工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等2)未经过充分的市场化过程古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东北地区的发生是滞后的,发展阶段是短暂的虽然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时期东北地区的市场是对外开放的,并建立了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贸联系,但这是一个畸形的市场化过程建国后,东北地区又成为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样板区历史经验表明,当前一种制度和体制确立得特别完善和牢固时,后一种制度和体制的建立将是十分困难和曲折的。

      因此,在国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地区落后了留给我们今天的缺憾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和制度一直顽固的占据着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动力一直启而不发3)未经过真正的农村城市化过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时期外强对东北地区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社会主义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日益重工业化,城市经济一直为东北地区的主流,而东北地区广大的农村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的工业化, 加之农村地区市场化的动力不足,使广大农村地区也未真正出现基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城市化5 2、现状区情(1)区域开发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东北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与全国其他五大经济区基本同步但第三产业不发达,农业比重较高整体发育快于中部和西部,落后于环黄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华南地区表 1 2003 年全国六大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对比分析表地区一产比例( % )二产比例( %)三产比例( % )东北地区12.4 50.7 36.9 环黄渤海地区10.6 50.2 39.2 长三角地区6.8 52.9 40.3 中部六省地区16.8 46.8 36.4 华南地区10.4 51.0 38.6 西部地区19.4 42.9 37.8 全国12.7 49.0 38.3(2)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偏上,省区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属于较发达之列,但省区之间差异较大,辽宁省综合水平最高,其次为黑龙江省,再次为吉林省,最后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盟市。

      表 2 东北三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及在全国的位次指标全国辽宁位次吉林位次黑龙江位次综合指数0.5218 7 0.4416 10 0.4637 9 发展类别较发达欠发达较发达城 市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元)6860 5797 20 5340 30 5426 27 农村人均收入(元)2366 2558 10 2182 16 2280 13 城镇化率( %)36.22 54.24 5 49.68 6 51.54 7 非农业就业比例(%)50 62.82 5 49.31 13 50.44 11 人均 GDP(元)7392 12011 8 7553 14 9344 10 人均财政收入(元)611 883 6 450 14 561 10 城乡收入差(元)4493 3239 28 3158 30 3146 31 城乡收入比2.9 2.27 29 2.45 23 2.38 24 (3)东北现象得到较大的缓解,已显现出崛起的趋势发生于 20 世纪末期的东北现象,主要是指历史上一度作为我国6 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地位在全国的相对下降在经过了 20 世纪末期约 10年的衰退之后, 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已开始稳定在10% 左右,并略有回升的趋势。

      辽中南地区仍然是中国沿海具有经济发展活力的四大地区之一,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不断深化,东北地区仍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4)区域城镇体系的极化愈演愈烈,重要点轴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哈大经济轴带上的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四个特大城市快速发展,四个城市GDP 占三省的比重由1991 年的 32.3%上升到 2004年的 48% ,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从整个东北区来看,集聚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按城市等级规模集聚和重点轴带集聚,而一些资源型城市出现了日益边缘化现象5)重化工业的发展仍在强化,但在全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从东北现象发生的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一直循着重化工业方向发展, 辽宁省坚持把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吉林省以汽车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未发生大的变化; 黑龙江省主要坚持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各省区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一定调整, 但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仍在稳步提高,以吉林省为例, 1990年到 2003 年轻重产业的比值由40:60 发展到 20:80东北三省轻重工业的比例,2003 年更达 18.1:81.9,远高于全国 35.5:64.5 的水平。

      表 3 东北区重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份额演变分析表产品类型1965 年2003 年下降幅度(%) 增长倍数总量占全国份额 (%) 总量占全国份额 (%) 原煤 /万吨5509.00 23.7 14600 8.8 -14.9 2.7 原油 /万吨891.6 78.8 6648.74 39.2 -39.6 7.5 发电 /亿吨203.80 30.1 1669.7 8.7 -21.4 8.2 生铁 /万吨533.10 49.5 2517.89 11.8 -37.7 4.7 钢/万吨545.10 44.5 2775.08 12.5 -32.0 5.1 7 钢材 /万吨346.50 39.4 2869.83 11.9 -27.5 8.3 水泥 /万吨376.40 23.1 4673.3 5.4 -17.7 12.4 木材 /万吨1797.70 45.1 1215.85 25.5 -19.6 0.7 机床 /万台0.98 24.8 6.07 19.8 -5.0 6.2 汽车 /万辆3.42 84.4 97.07 21.8 -62.6 28.4 3、面临的新形势(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建国后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高,计划经济色彩浓厚。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在区域层面上,原有的计划调节与组织方式消失 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调节与组织方式,开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就成为因应这种发展需求,在区域层面上开展组织与协调,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