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备课指导 素材.docx
2页12* 在天晴了的时候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简说《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诗整首诗体现了真实与想象的融合,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象2.结构特点这首诗节奏舒缓,叙述紧凑有序,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漫步小径的独特感受诗人观察细致独特,想象富有诗性,赋予文字一种宁静而不乏灵动的美感第一节中,“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不再胆怯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一连串拟人手法的运用,让雨后天晴的景象充满了生机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一句运用了美妙而贴切的比喻,把凤蝶儿的翅膀幻化为一开一收的智慧书页,借凤蝶儿的“闲游”巧妙地完成了对诗人自己悠闲心态的表达第二节的前两句并没有与第一节的前两句完全重章叠句,而是运用回环的方式,突出和强调了诗人悠闲愉悦的情感诗歌第三节,“新阳推开了阴霾了”,一个“推”字将“新阳”拟人化,雨后天晴的明丽画卷也随之舒展画卷中,小溪在温暖的和风中泛起微微涟漪浮云在天空中自在飘移,投影在青山间云的“闲游”照应了上文凤蝶儿的“闲游”,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宁静平和的心绪。
3.写作特色全诗押“ou”韵(“候、走、柔、垢、手”等),但不生硬,不是为了凑韵而选字,韵与自然景物、诗人情感、诗歌节奏和谐相融比如“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一句,借助跳跃的节奏和音韵的变化,将亲近自然的愉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应体现对精读课文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运用,应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首先,放手让学生练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出诗歌的韵味接着,借助学习提示,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自主感悟交流最后,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备教学资源1.作者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950年),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生于浙江杭州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翻译家,其代表作是《雨巷》,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道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2.戴望舒的主要作品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后人辑)、《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戴望舒诗存》。
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