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61493114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1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翻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 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 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 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 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 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 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 万物便生长繁育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 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而根据儒家 对人天性的认定,人出生时其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符合“仁” 的。

      这里所说的“天命”,就是人仁慈的本性按道的原则 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 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 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 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 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 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 有节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 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内容 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 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 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 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 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 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 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 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 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和《孟子》都是以本篇开 头的两个字作为篇章的名称),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 题了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 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 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 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 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 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 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 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中庸》的确内容丰富, 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 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 《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 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 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 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孑L 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 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 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 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 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 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 偏不易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 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扩展阅读:《中庸》对后世的影响《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 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的各个时 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 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 展《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 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 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 立据,但影响有限。

      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 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 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 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 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 学说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 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 “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对于后来宋明 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 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 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 为奖励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 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 道路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 《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方地位被 正式确立,《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

      元仁宗皇庆二 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 书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 明代科举取士的准则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 试的钦定必考书目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 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毛泽 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动, 又以“过犹不及”指导延安整风二十世纪上叶,由于西方现代性初入中国,《中庸》思 想受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 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 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 题,以及新的出土文物文献的发现的阐释,人们对中国思想 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入,其意义不仅为当代 中国学界所关注,而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扩展阅读:《中庸》内容结构《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 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 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 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 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 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 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 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 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 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 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此下第十二章(“君 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 个部分的纲领,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 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也就是说, 如果援用“经一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 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 地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