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版现象的博弈分析及其启示.docx
2页盗版现象的博弈分析及其启示博弈论能够成功地解释许多别的理论解释不了的社会、经济现象,可以成 功解析经济中许多低效率现象的根源,找出导致低效率的制度根源,从而帮助 政府制订、修改政策,完善政府行为以提高经济效率盗版一直是明文禁止的但事与愿违,盗版现象仍旧“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为什么盗版者“盗版”屡禁不止?盗版现象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 生命力,原因纵然很多,本文运用博弈理论,通过构造博弈模型对此做一个较 为深刻的剖析旨在为政府部门抑制盗版现象提供理论指导一、“执法部门一盗版者”博弈模型的建立本文首先构造下面“执法部门一盗版者”博弈模型在“执法部门一盗版者”博弈中,博弈方有两个:执法部门和盗版者执 法部门的策略集为“检查、不检查”,盗版者的策略为“盗版、不盗版”当 执法部门“检查”时,如果盗版者“盗版”,可能会被执法部门“逮住”而遭 受处罚,对盗版者而言具有负效用,记为得益“ 一P”这一得益到时候可能表 现被处于罚款,严重者甚至会被行政处罚等等而政府执法部门“检查”会帮 助提高政府执法部门威信,假设不考虑执法部门能得到的一些心理上的满足, 它并没有其他更实际的效用,因此它的得益是零,当执法部门“不检查”时, 如果盗版者“不盗版”,则执法部门本来拿一份国家工资就该履行一份职责, 盗版者本就不应盗版,两者都是应该的,两者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得益,当然也 都没什么损失,即得益都是零。
检查”是费时费力的,因此如果盗版者“不 盗版”时,执法部门也“不检查”,省时省力而效果又自然达到了,所以执法 部门能得到一份正的效益,记为S,但此时盗版者什么得益也不会有而如果 执法部门“不检查”,盗版者选择“盗版”,则执法部门一定程度“失察”, 统计任务的完成,效果的实现都得打折扣,对他来讲有一定程度的负效用,记 为得益“一D” ;此时盗版者盗版成功,可以利用盗版达到政绩,有一定程度的 正效用,记为得益“V”最后可得得益矩阵如图所示这是一个严格竞争博弈,博弈双方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的可能这是因 为:若执法部门的策略是“检查”,则盗版者的策略是“盗版”;若盗版者的 策略是“不盗版”,则执法部门的策略是“不检查”;若执法部门的策略是 “不检查”,则盗版者的策略是“盗版”;若盗版者的策略是“盗版”,则执 法部门的策略又是“检查”,如此循环往复……,根本没有协调的时候在这 种情况下,盗版者“盗版”与“不盗版”,执法部门“检查”与“不检查”, 事先都决不会告诉对方,一定会遵循保密性原则这样,对于在“盗版”和 “不盗版”之间选择的盗版者而言,执法部门可能实施的“检查”策略会倾向 于把他们逼到老实上报的;而对于在“检查”和“不检查”之间做选择的执法 部门而言,盗版者可能实施的“盗版”策略也倾向于使他们最后选择“检 查”。
严格竞争博弈一定存在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博弈中的博弈方在策略 选取时达到的这么一种状态:假设每一个博弈方都是理性人,已经选取了某策 略的任一博弈方都不愿单独改变其策略,否则都只能是使得他的当前得益减少) 解,但却不可能是纯策略(“纯策略”是指以绝对的态度在众策略中进行取舍, 选取某一策略则一定不取其他策略)的,而是混合策略(“混合策略”跟“纯策 略”相反,是指以相对的态度在众策略中进行取舍,选取任一策略都是以一定 概率进行的,但总概率必须等于1)的因此用划线法、箭头法的严格下策消去 思想是不可能得到纳什均衡解的,它没有严格下策必须引进混合策略的思 想,找出其解二、博弈模型的求解及分析在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解的情况下,盗版者采用的混合策略必须使得执法 部门无论是“检查”还是“不检查”,其期望收益都是一样的,惟其如此,盗 版者才会失去改变策略的冲动执法部门采用的混合策略也必须使得盗版者无 论是“盗版”还是“不盗版”,其期望收益都是一样的,也惟其如此,执法部 门才会失去改变策略的冲动只有当双方都没有改变策略的冲动时,博弈才能 达到一个双方都不愿打破的均衡局面,这时双方的策略集合便是本博弈的纳什 均衡解。
既如此,假设盗版者盗版的概率为?(不盗版的概率为1—p),执法部 门不检查的概率为q(检查的概率为1 — q),从而必定有如下两式成立:下面通过图形对此作进一步分析图1盗版者的混合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