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历史陈列展览大纲.doc
66页1《《厦门历史陈列厦门历史陈列》》展览大纲展览大纲前言(中、英文)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扼台湾海峡要冲,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厦门今为副省级市,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先民就在这里辛勤劳动,繁衍生息青铜时代,这里有浮滨文化,出现了次生文明唐代以后,汉族大量移入,带来了先进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较发达的地区被誉为“海滨邹鲁” 明清时期,这里为海防重镇和重要的贸易港口,民族英雄郑成功以此为基地,进行抗清,驱荷复台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设公共租界,有浓重的半殖民地色彩;从鸦片战争至解放厦门战争,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 厦门先民披荆斩棘厦门先民披荆斩棘青铜时代青铜时代 浮滨文化初现文明浮滨文化初现文明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说明:石器时代是指人类使用石器作为主要工具的时代,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约占人类历史时间的 99%厦门2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器约为旧石器时代末期的细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厦门地区已使用陶器。
物:石核 5 件 旧石器时代末期 1987 年海沧采集物:石片 5 件 旧石器时代末期 1987 年海沧采集物:刮削器 4 件 旧石器时代末期 1987 年海沧采集物:尖状器 2 件 旧石器时代末期 1987 年海沧采集物:石锥 2 件 旧石器时代末期 1987 年海沧采集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 1 万年前) ,厦门地区已有了人类活动这是当时留下的细石器工具图:细石器使用说明图照片:海沧重要的细石器采集地点(远景)图:海沧细石器采集地点示意图物:磨制石锛 10 件 新石器时代 厦门海堤工地、海沧网山等地出土物:其他磨制石器 10 件 待选物:夹砂陶片 若干 新石器时代 金门(1914 年以前属同安县辖地)富国墩遗址采集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说明:青铜时代是指人类历史上铸造和主要使用青铜器时代厦门历史上的青铜时代约相当于商周时期这时期文化遗存在厦门地区发现较多,说明当时的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图:厦门青铜时代遗址、遗存点分布图(图上标同安过溪寨仔山、3虎空山、乌山墓葬等 30 多处)照片:同安寨仔山遗址远眺照片:寨仔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寨仔山遗址柱洞说明:这些柱洞有的底部有石块,有的有明显的木柱腐朽空洞痕迹,从排列有规律的情况看应是房子留下的遗存,说明至少青铜时代,厦门地区的人们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照片:寨仔山遗址发掘的石构垒筑物及排水沟遗迹物:石锛 2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另一件为湖里象屿出土 陈亚柏捐赠)物:石镞 2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石镞 1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凹石 3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网坠 1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打制石片 1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有罐、小罐、杯类等陶器残片 8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小罐 1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说明:该小罐口部有刻划符号或文字)物:器座 1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陶支脚 2 件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陶纺轮 4 枚 2001 年寨仔山遗址出土物:石锛 1 组 青铜时代 福建南安征集4物:石锛 1 件 青铜时代 1972 年同安乌山采集物:石戈(复制品)1 件 青铜时代 1972 年同安乌山采集说明:这些石器都属浮滨文化的遗物浮滨文化是我国商周时期闽南、粤东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主要使用石戈、矛、凹刃石锛等石器,尊、釜、罐、豆、杯等陶器及戈、矛等青铜器照片:漳州虎林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及发掘现场说明:虎林山墓地发现的墓葬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在西南区发现的墓葬规模较大,有腰坑出土石璋、青铜器等较为珍贵的文物,应是规格较高的社会上层墓葬。
而北区的墓葬较多,大多形制较小,随葬品不多,应是当时社会较下层的墓葬,说明当时在闽南粤东已出现社会分层的现象,社会已进入了文明时代浮滨文化是中原商文化、江西地区的吴城文化影响渗透下而出现的次生文明漳州和厦门山水相连,厦门同安也有浮滨文化的同类墓葬发现,可以证明商周时期厦门地区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大唐盛世大唐盛世 中原移民开发厦门中原移民开发厦门宋代瓷业宋代瓷业 远销海外备受赞誉远销海外备受赞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移民开发移民开发说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原望族迁居厦门,这是史料记载的厦门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开发,社会生产力5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改变了厦门地区的落后状态,从此厦门的经济文化日渐发达,被誉为“海边邹鲁” 唐代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唐代晚期(公元 836—907 年)称嘉禾里,均属于南安县管辖,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 933 年)后属于同安县管辖图:唐代开发厦门示意图说明:唐代中叶,陈薛两姓族人从中原迁居厦门岛,分别居住于洪济山的南、北两麓,时称“南陈北薛” ,当时厦门岛还有其他族姓人居住,如孙姓族人居禾山东部,时称“东孙” ,倪姓族人居厦门西部,时称西倪。
复制厦门《孙氏族谱叙》:“嘉禾之望族,东孙南陈西倪北薛也 ”物: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 1 块(复制) 唐代 泉州石井乡出土照片:薛令之墓说明:薛令之,字珍君,唐神龙二年(公元 706 年)进士,后入居厦门,墓在今厦门岛禾山镇下忠村照片:陈夷则墓及发掘现场说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 年) ,太傅陈邕贬官入闽,其长子金紫光禄大夫陈夷则由漳州移居厦门岛,死后葬于今厦门江头物:菱形花草纹砖 2 块 唐代 陈夷则墓采集物:莲花纹砖 2 块 唐代 陈夷则墓采集6场景模型:复原陈夷则墓照片:陈俦墓说明;唐建中二年(公元 781 年) ,陈夷则与子著作郎陈俦率 300 多族人迁居厦门岛照片:陈喜墓说明:陈喜,陈俦之子,唐中叶人,登进士第累迁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墓在今湖里区禾山镇后坑村照片:薛公墓发掘现场说明:该墓位于禾山镇后村下忠村的枋湖工业区,墓地表部分由三合土构筑1997 年发掘,出土一批十二生肖俑、男女侍俑、墓兽俑、铜镜、银碗及盏、箕形石砚、青瓷罐、 “开元通宝”铜钱等该墓传为薛令之墓,但从出土物及墓葬形制看,当属晚唐时期,墓主为薛瑜物:铜镜 1 件 唐代 薛瑜墓出土物:鸳鸯莲荷枪实弹双鱼纹银碗 1 件 唐代 薛瑜墓出土物:双鱼纹银碗 1 件 唐代 薛瑜墓出土物:箕形石砚 1 件 唐代 薛瑜墓出土物:青瓷罐 5 件 唐代 薛瑜墓出土物:陶生肖俑、男女俑、墓兽俑 20 件 唐代 薛瑜墓出土物:其他文物 10 多件(待选)物:青瓷四耳罐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双耳罐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7物:青瓷灯座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盏托 2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照片:陈黯墓说明:该墓位于厦门岛思明区西林村大东山自然村观音山北侧。
陈黯是开发厦门岛陈氏家族的后裔,为较著名的文士, 《全唐文》、 《全唐诗》均收录其作品因其在唐会昌----咸通年间屡次应试均落第,遂以科场失意而自嘲为“场老” ,归隐于今厦门岛金榜山一天然石室内物:青瓷五盅盘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小瓶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小碗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锥斗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碗 1 件 唐代 厦门岛出土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陶瓷外销陶瓷外销唐----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海内外贸易日趋发达,瓷器成为重要的外销产品,从而促进制瓷业的发展唐代,厦门地区有规模较大的许厝、祥露窑址宋元时期厦门瓷业生产特别兴盛,迄今发现的同安汀溪窑、路岭寨窑、东浮东窑、碗窑、海沧囷瑶都是宋元时期重要的外销产地这些地方或有古道通过或在河流两岸或离海不远,交通便利,而且这些窑址的窑炉多,生产规模较大,瓷器产品主要外销照片:许厝窑址8说明:该窑址位于厦门杏林许厝,面积约 200 平方米,可见斜坡式龙窑窑基,主要烧造青瓷碗、盏、壶等,约为唐末---五代时期照片:祥露窑址说明:该窑址位于杏林东孚祥露村西南,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
可见窑炉残基处均为斜坡式龙窑,主要烧造青瓷器,如碗、盏、盘、壶、缸、罐、灯等,约为唐末—五代时期三维模型:同安汀溪窑址(大幅汀溪窑址照片作背景,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窑炉内放置文物)说明:汀溪窑是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著名窑址以汀溪窑为代表的同安窑系外销的青瓷器在海外大量发现,引起世界各国陶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汀溪窑生产的器内饰划花纹、篦点纹、器外刻划条纹,釉呈淡黄色的青瓷器,被称为“珠光青瓷“,因日本高僧村田珠光生前喜爱而得名物:汀溪窑出土文物一组:瓷刀、挡箍、匣钵、垫饼、支圈各 1 件青瓷碗、盘、碟、炉、瓶、罐、壶各 1 件照片:集美东瑶窑址说明:宋元时期古窑址,位于厦门市郊东孚东瑶村窑址范围广阔,瓷片堆积层厚约 3 米多,发现两处窑炉基址残段,属斜坡龙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罐等,纹饰手法与汀溪窑所见相同照片;集美后溪碗窑窑址9说明:位于厦门后溪坂头碗窑村,窑址主要分布于村东、北的四、五个小山头上,方圆达数百米,瓷片堆积厚约 3—5 米,地上可见几处龙窑窑基主要生产青瓷和青白瓷,器型有碗、壶、罐、盅、盒等物:一组:青瓷碗、碟各 1 件,青白瓷碗、碟、瓶、罐、盒各 1 件,筒形、漏斗形匣钵各 2 件 宋代 碗窑出土物:一组:湖州铜镜、青瓷盖罐、褐釉双系罐、青瓷四系瓿、青瓷碟、青瓷碗、青瓷双耳瓶、褐釉陶壶 宋代 厦门岛出土物:青瓷骨灰罐 1 件 宋代 厦门禾山吕厝出土说明:这是宋代二次葬用具。
骨灰罐有一大一小两件,造型相同,出土时小罐放在大罐中大罐腹部雕刻有建筑图案,真实地显示当时闽南建筑形态据其中文字记载,这套骨灰罐是宋代淳佑八年(1248)的火葬遗物照片:海沧囷瑶窑址说明:窑址遗物分布范围达 799 多平方米,堆积厚达 5 米1991 年试掘,清理出斜坡式龙窑残基,出土壶、罐、盆、钵、甑、缸、储钱罐、圆饼形网坠和梭形网坠等陶器以及板瓦、筒瓦和莲瓣纹瓦当等此外还见圆筒状、圆饼状和喇叭形垫柱、蘑茹状陶拍和研捶等窑具,有的窑具上有刻划符号和制瓷工匠的姓氏这是一处烧制日常用具的民间窑场,时代约为晚唐至北宋示意图:海沧出土宋井结构图10物:一组:陶井圈 1 件、大楔形砖 1 件、双系陶罐 1 件、双系陶壶 2件、铜钱 8 枚 宋代 海沧宋井出土说明:该水井在海沧囷瑶窑址内井内出土的铜钱,除了一枚为唐“开元通宝”外,余 7 枚皆为北宋铜钱,与铜钱伴出还有当时陶工使用的“珠光青瓷”碗根据遗物,可以推断约为北宋时期开凿,井水既可供陶工的日常饮用,又可供烧窑用水照片:葫芦山铁渣堆遗址说明:遗址位于同安区大同镇环城中路南侧冶铁遗物久积成丘,形似葫芦,故名葫芦山山体南北长 110 米,东西宽 42 米,高 15 米。
堆放物包括铁渣、铁砂、体残块、炉砖、木炭、瓷片等,其中铁渣凝结块大的可重达 50 公斤从出土物看,遗址约为五代时期物:一组:青瓷三足炉、白瓷小罐、影青罐、白瓷粉盒各 1 件 元代 厦门岛出土物:叶丰叔红砖买地券说明:厦门莲坂出土地券记载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 ,莲坂人叶丰叔向人购地一坵以作寿域, “立契一本,与亡人收讫为用 ”这时期的买地券记录的都是例行公式,其中的证人都不是实指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道路通达道路通达唐以后厦门地区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南宋时,由于偏安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建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11当时厦地区交通海内外到元至元十九年(1282 年)元政府在厦门岛上设“嘉禾千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