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2新高考复习课件.pptx
75页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标要求,1.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备考指导,1.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意义 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备知识,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求索 (1)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2.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名词点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关键能力,1.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从本质意义上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一致的,相对而言,红色文化是更形象的表述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中国人民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象征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种特定颜色及其象征意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精神的革命创造与薪火相传,永远闪耀着光芒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全国卷)某居民委员会把家风家训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组织居民讲家训、晒家风、评家教,把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俭持家等传统家庭美德融入居民生活、院落文化、社区治理、主题活动,深受居民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 全面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规范 善于监管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生活 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 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立足现实生活 A.B.C.D.,命题立意本题以家风家训教育为情境,通过剖析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做法,调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必备知识,综合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传统道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面传承和弘扬,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监管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生活,排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好优秀传统美德,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体现时代特点,正确故选D项 答案:D,真题实践,1.(2018全国卷)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该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要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B. C.D.,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说法错误。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表述错误该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符合题意故选C项2.(2018海南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文化创新的本质就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B.C.D.,C,说法错误,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本质不仅仅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故选C项3.(2017天津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A,注意关键信息“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符合该展览主题的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而B、C、D三项说法都不贴切。
故选A项4.(2019天津卷)2018年8月,京津冀等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举办了“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人们通过活动官方账号了解大运河文化,看直播、刷视频,参与“我的运河故事”征集评选和大运河知识竞赛主办方通过全媒体、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挖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推动大运河文化向纵深发展 简要回答“千年韵万象河”主题活动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有利于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必备知识,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1)文化的孕育和创造 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文化的创作导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名词点击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1.文化是时代的产物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融通不同资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实现综合创新 (1)宗旨: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做法 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3)效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法指导图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关键能力,1.理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来”是指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