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石家庄市15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解析版).docx
21页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生物试题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德国生物化学家科赛尔探明核酸由碱基、糖(后来证明为五碳糖)和磷酸组成,并指出这三者组成了核苷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新冠病毒的核酸有1种,含氮碱基有4种B. 大肠杆菌细胞中核酸有2种,核苷酸有5种C. 骨骼肌细胞中含氮碱基有5种,核苷酸有8种D. 小球藻细胞中组成核酸的五碳糖有2种,核酸有2种【答案】B【解析】【分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详解】A、新冠病毒的核酸有1种(RNA),含氮碱基有4种(A、U、G、C),A正确;B、大肠杆菌细胞中核酸有2种(RNA和DNA),核苷酸有8种(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B错误;C、骨骼肌细胞中含氨碱基有5种(A、U、G、C、T),核苷酸有8种(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C正确;D、小球藻细胞中组成核酸的五碳糖有2种(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有2种(DNA和RNA),D正确2. 植物细胞膜、液泡膜上含有一种H+—ATPase酶,可以转运H+下图为菠菜的叶肉细胞对H+跨膜运输机理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上的H+—ATPase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无关B. H+进入液泡方式为主动运输C. H+转运过程中H+—ATPase不发生构象改变D. 液泡的pH与其合成的蛋白酶的活性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被动运输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为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方式,该过程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2、据图分析,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H+—ATPase酶跨膜运输到细胞外和液泡中,均需要ATP,说明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H+—ATPase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形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A错误;B、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H+—ATPase酶跨膜运输到液泡中,需要ATP,说明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C、H+转运过程中通过H+—ATPase(载体蛋白),构象会发生改变,C错误;D、液泡的pH与核糖体合成的蛋白酶的活性有关,液泡不能合成蛋白酶,D错误。
故选B3. 人体线粒体能进行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内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B. 线粒体DNA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C. 线粒体中存在能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的tRNAD. 线粒体中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产生场所,被誉为“细胞的动力车间”,没有了线粒体,细胞或生物体的生命就将终结线粒体由外膜、内膜、基质三部分组成,含有丰富的酶且含有少量的DNA、RNA和核糖体详解】A、人的线粒体DNA裸露粒体基质中,所以线粒体内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A正确;B、线粒体DNA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B正确;C、人的线粒体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并粒体中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所以线粒体中存在能识别并能转运特定氨基酸的tRNA,C正确;D、一条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同种肽链,D错误4. 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2N=8)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甲、乙两种细胞分裂方式,其中甲方式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分裂方式最终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B. 乙分裂方式最终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 甲、乙两种分裂方式中均会出现含有4个核DNA的细胞D. 甲、乙两种分裂方式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详解】A、甲方式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甲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B、乙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N=4),B错误;C、甲(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含有4个核DNA细胞,至少含有8个核DNA分子,C错误;D、甲、乙两种分裂方式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因为均含有基因和染色体,D正确5. 无胸腺裸鼠(先天无胸腺)常作为免疫学研究的实验动物,用大剂量X射线作用于无胸腺裸鼠,杀死小鼠所有的血细胞并使骨髓丧失制造血细胞的能力,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无胸腺裸鼠能产生B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成熟的T淋巴细胞B. 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增殖,分化,也能处理,呈递抗原C. 体液免疫需要B细胞和T细胞的共同作用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细胞的增殖、分化都需要细胞因子促进【答案】B【解析】【分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详解】A、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而B淋巴细胞在骨髓产生并发育成熟,无胸腺裸鼠能产生B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成熟的T淋巴细胞,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T细胞不能,B错误;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来自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两个信号的刺激,C正确;D、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6. 研究发现,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胰岛B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B. 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 血糖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 胰高血糖素促进肌糖原分解和其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概念: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A错误;B、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B正确;C、血糖正常时,胰岛仍会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机体内二者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其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D错误7. 桑基鱼塘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下图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桑树和甘蔗为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 塘泥中的能量可被微生物利用,桑树的能量只能来自光能C. 蚕和猪同化的能量以蚕沙和猪粪的形式流向鱼,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D. 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存在信息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2、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3、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图中桑树和甘蔗为该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B、微生物可以利用塘泥中有机物的能量,桑树作为生产者,能量只能来自光能,B正确;C、蚕沙和猪粪不属于蚕和猪同化的能量,是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D、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就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D正确8. 研究人员对某低海拔阔叶林区进行了调查,选择甲、乙、丙、丁四个地区,调查统计了①~⑥六种哺乳动物的数量,并将采集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四个地区的物种丰富度相同B. 6种哺乳动物生态位在四个地区彼此重叠C. 依据6种动物比例绘成数量金字塔,乙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 每种动物适应4个地区环境的方式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研究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最简便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它们的个体数量2、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详解】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该图示仅调查了六种哺乳动物的数量,无法判断物种丰富度是否相同,A错误;B、6种哺乳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四个地区,因此生态位不会彼此重叠,B错误;C、数量金字塔表示不同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6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清楚,无法绘制数量金字塔,C错误;D、不同地区环境不同,因此每种动物适应4个地区环境的方式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9.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叫作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与环境影响越大B. 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小C. 人类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垃圾分类等可减小生态足迹【答案】B【解析】【分析】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