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脑卒中后步态异常评估及康复.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67205559
  • 上传时间:2023-12-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2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脑卒中后步态异常分析及康复治疗进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王强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是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有研究 报道脑卒中后早期50%的患者不能步行,12%的患者借助辅助器具可 以步行,37%的患者能够独立步行经过11周的康复后,仍有18% 的患者不能够步行,11%的患者借助辅助器具步行,50%的患者可以 独立步行[1]脑卒中后恢复步行是患者的主要目标,脑卒中后康复也 主要是针对步行功能恢复,特别是在亚急性期本文对脑卒中异常步态分析及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一、脑卒中后步态异常分析脑卒中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步态异常,而且容易摔倒为了研 究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特点,需要对步行的参数进行分析,如时空参 数、运动学、运动力学、氧耗量等2, 3]尽管先进步态分析技术已经 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分析及康复,但导致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 原因并不是完全清楚[4,5]正常步态在时空间参数应该是对称的,双下肢垂直力量及时间 参数差异<6%偏瘫步态的特点是不对称、分离运动控制差、平衡 反应延迟及破坏、患肢负重减少、身体不能平滑且对称前行,在恢复 过程中偏瘫步态变化很大,偏瘫侧肢体出现共同运动,需要骨盆及非 瘫痪侧肢体来代偿[6]。

      进行步态分析时常常采用时间及空间参数, 偶尔也需要分析运动学及运动力学时间参数主要指标有摆动相时间、 支撑相时间、摆动相与支撑相之间比值;空间参数主要是步幅偏瘫 患者时间参数不对称表现为偏瘫侧肢体摆动相时间延长和/或对侧下 肢支撑相时间延长[7]偏瘫患者步幅不对称则没有规律,因为偏瘫 患者严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表现为偏瘫侧步幅增加,有的患者表现 为非瘫痪侧步幅增加[8]影响脑卒中步态的因素包括卒中的严重程 度、卒中的类型、卒中的并发症(如关节活动度受限及躯干控制差) 等,因此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差异很大1.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偏瘫步态的一个重要时间参数变化是步速下降慢性脑卒中患 者的步速为0.10 m/s至到0.76 m/s之间[9],最大步速为0.76 m/s至到 1.09 m/s之间脑卒中步速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影响因素包括不同的测 量技术和设备、测量是辅助器具的使用(如手杖、支具、外部支持)、 卒中的严重程度及病程[10]脑卒中后时间参数不对称发生率为 55.5%,而同一组患者空间参数不对称发生率低,为33.3%偏瘫侧 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偏瘫侧 下肢步幅与非瘫痪侧下肢步幅比值为0.92[11]。

      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标,它与步频、跨步长、双腿支撑 相时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关偏瘫步态时间参数的 特点是平均步幅时间延长及步频减少,双下肢单腿支撑相时间均延长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 侧下肢支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支撑相时间也延长 [12]总之,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是下降的,其原因包括运动功能恢复差、平衡功能受损、肌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偏瘫患 者时间及空间参数分析见表1表1左侧偏瘫患者的时间及空间参数参数左侧右侧步频(步/min)98.498.4双腿支撑相时间(s)0.320.28足离地(%)62.363.9对侧足着地(%)49.250.8对侧足离地(%)13.19.84单腿支撑时间(s)0.440.50步幅(m)0.450.49步幅时间(s)0.620.60跨步长(m)0.940.97跨步长时间(s)1.221.22步速(m/s)0.770.79偏瘫侧肢体双腿支撑相时间、对侧足离地时间、步幅时间延长而单腿支撑相时间、步幅及跨步长、步行速度下降2.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偏瘫患者的主要空间参数特点是偏瘫侧肢体与非偏瘫侧肢体步 幅不同。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瘫患侧下肢延长,但 也有相反报道Balasubramanian et al [13]的研究认为步幅不对称与 偏瘫侧步行时产生的前行力量相关根据他们的观察,偏瘫侧产生前 行力量减少时偏瘫侧步幅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引起 瘫患侧的步幅增加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运动)偏 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但这并不影响自由步行时的步速,可能由 于非偏瘫侧下肢代偿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所致3. 脑卒中患者运动学异常关节运动学是描述不同节段身体空间运动的参数,如关节运动的 角度步行主要运动是发生在矢状面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 关节运动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⑴支撑相运动学异常当步频下降时,髋关节从足接地时的屈曲15伸展到支撑相时的 伸展10°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从 而使对侧下肢步幅正常[14],但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15] 髋伸肌缩短及髋屈肌过度活跃可以使髋伸展力矩下降,限制了支撑相 髋伸展力矩另外,踝跖屈肌过度活跃是导致支撑相髋伸展下降的最 常见原因,因为支撑相足背屈后才能使下肢前行,这是髋伸展和躯干 前移所必须的。

      如果由于踝跖屈肌过度活跃导致踝跖屈力矩增加或踝 跖屈肌缩短,踝背屈下降,则可导致支撑相后期的髋伸展下降[16] 偏瘫患者可以出现足着地时髋屈曲下降,可能由于髋伸肌过度活跃或 髋屈肌活动受限所致[17]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方式有三种[1]: (1)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着地时);(2)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 撑相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3)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 节过伸[6]当步频下降时,膝关节从足根着地时屈曲3°到足趾离地为摆动 相做准备时的屈曲35°支撑相膝关节过伸可以由小腿三头肌过早活 动导致小腿被拉向后方所引起,股四头肌痉挛也可导致膝关节过伸, 膝关节过伸也可能是负重时为了使膝关节稳定的代偿,胭绳肌可以稳 定膝关节[18,19]另外一个常见支撑相运动学异常是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足趾离 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正常情况下,踝关节由足早期着地时的踝背屈 8°迅速跖屈至足趾离地时的踝跖屈17快速踝跖屈使得重心前移, 增加了对侧下肢步幅摆动相时踝跖屈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 背屈,导致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足趾离地时踝趾屈力量下降是由于 踝跖屈肌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度所致。

      脑卒中后踝 跖屈肌缩短也使踝跖屈力量减弱[20]⑵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从足趾离地时伸展9°到摆动相中期屈曲20°正常步幅 步行时下肢前行需要髋关节屈曲,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髋屈曲下降, 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过度活动所致正常情况下,在摆动相前1/3膝关节屈曲达到高峰值65°,在足 着地前膝关节屈曲达到4°偏瘫患者摆动相时膝关节运动模式有两 种一种类型是摆动相膝关节屈曲下降,这是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步 态异常,膝僵直步态是这种步态的特征性表现膝关节屈曲下降的原 因有最常见的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 是原因之一摆动前期的髋屈曲无力及踝跖屈肌过度活跃也可造成膝 僵直[21]摆动相膝关节的另一种类型异常是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 从摆动相中期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膝屈肌过度活 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22, 23]另外一个常见摆动相运动学异常是踝背屈下降正常情况下,踝 关节在摆动相中期达到中立位,并保持这个位置至首次足着地摆动 相中期踝关节达到中立位很重要,因为此时足最接近地面,只有中立 位才能使足廓清,防止足拖曳摆动期及足跟着地时踝背屈不能是由 于踝跖屈肌过度活跃及踝背屈肌无力所致,踝跖屈肌挛缩是另外一个 原因[22]。

      总之,偏瘫患者摆动相异常的特点是髋屈曲下降、膝屈曲下降、 踝背屈下降或持续踝跖屈,导致摆动相下肢不能缩短离地,出现足拖 曳患者出现划圈步态,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足 离开地面4. 脑卒中患者运动力学异常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不能够直接测量,而需要测力平台研究表明偏瘫患者步行 时偏瘫侧与非偏瘫侧的运动力学与正常人不同,双侧下肢运动力学不 对称,而且差异很大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和功率 偏瘫步态可以出现各种异常力学改变正常人地面反作用力出现双峰 曲线,双峰分别出现在预承重期和足蹬地期,支撑相中期处于中间低 谷一些偏瘫患者地面反作用力相对恒定,患侧下肢有三个小的不规 则的峰值和低谷与偏瘫侧相比,非瘫痪侧下肢在首次触地及足蹬地 期产生很大的垂直力量[23]偏瘫患者膝关节的力矩也与正常人不同,在支撑相早期产生屈曲 负力矩,在后期支撑相产生伸展正力矩有报道偏瘫患者在患侧下肢 在整个步行周期中均产生伸展正力矩[24]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几乎 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的力矩 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25]偏瘫患者的步速差别很大,从很慢到接 近正常。

      在恢复早期由于瘫痪及运动控制差,步速要慢随着肌力增 加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速度加快而且异常运动减少二、脑卒中步态异常康复训练目前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主要依赖于物理治疗,不同的物理 治疗方法的目的是恢复患者行走能力虽然神经发育技术如Bobath 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运动再学习技术 应用广泛,但是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以上任何一项技术比另一项技术 更有效[26]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1. 强化训练(Intensivetraining )强化训练是指增加训练时间和加大训练强度两种方式,前者指 “额外工作量”和“训练的时间总量”,后者通常是指“运动频率” [27]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强化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8,29,30]2.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主动与游戏互动是脑卒中后新的康复治疗手段该技术运用计算机和专业的软硬件显现仿真环境,实现在视、听、触、 动觉等方面的虚拟互动和反馈,使用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可控的 功能性运动和操作,达到功能重建目的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较常规康 复技术更有趣,鼓励重复训练,增加患者的参与程度。

      Mirelman等评估了VR治疗后的步态运动力学,结果发现VR治疗 后足蹬地力量明显增加,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变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而且在支撑相和摆动相膝关节关节活动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1] 在最近一篇综述中,Moreira等认为VR对于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康复 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技术,然而许多问题仍没有解决,其有效性仍需 进一步研究[32]3. 运动想象疗法(Motor imagery, MI)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 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对于严重偏瘫、容易疲劳、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步行 训练比较困难,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自我控制的步行 训练方法许多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 [33,34]4.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功能性电刺激是采用低频电流诱发多块肌肉的协调收缩,使运动 损伤患者得完成功能性任务功能性电刺激通常刺激的是神经纤维, 而不是肌肉,因为神经组织的刺激阈值远远低于肌肉纤维的刺激阈值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不同步行训练方式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大约2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是由于踝背屈肌无力以及踝 跖屈肌痉挛或挛缩所致,导致步速下降,效率降低,容易摔倒[3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