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刺字刑罚变迁.doc
2页1【大历史】中国古代刺字刑罚变迁近日,湖南株洲一青年历时 5 天、以刺青的方式将《清明上河图》文在身上文身如今多被视为“时髦” ,其实,它源起于古代刺字,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刺字是一种刑罚商周时期的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墨刑的方法是在受刑者的面额上刺字,并染上黑色,所以刺字也被称为刺面、黥面、墨面这种刑罚最早记载于五代时期,曾任后晋卢龙节度使的大军阀刘仁恭强迫其辖区内的所有男子在脸上刺“ 定霸州” ,文人手臂上刺“一心事主”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将俘获的后晋汉人的脸上刺上“ 奉敕不杀 ”,以这样一种羞辱性的方式进行报复宋代将五代的刺字和中唐以来杖责流配的刑罚结合起来,称为“刺配”,按照罪行轻重分为不同等级,所刺形状也不同:凡是犯强盗罪在其耳后刺以环形,凡是处徒刑、流刑的则刺方形,处杖刑的则刺圆形,三犯杖刑移于面宋朝招募的士兵也必须刺字,一般在脸上以小字刺上番号例如宋神宗时,河北蕃人弓箭手入伍要在左耳前刺“蕃兵” 宋仁宗时,陕西招募的士兵需在手背刺“义勇” 因士兵和犯人一样被刺字,而2有些士兵本就是刺字犯人,当时往往将两者合称“配军” 刺字也有“明志 ”特例除脍炙人口的岳母刺字故事外,北宋初年宋辽对峙时,宋朝武将呼延赞发誓与契丹不共戴天,为表达决心,他找人为他浑身刺满“ 赤心杀契丹” ,甚至翻转嘴唇,把这几个字刺黥其上。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朝名将王彦率领士兵在共城(今河南境内) 抗金,这批热血男儿都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大字,被称为“ 八字军 ”当时, “八字军”威名远扬,金兵闻风丧胆刺字发配的刑罚在制定之初原是对死刑的宽大,但后来在实际执行中范围日益扩大宋真宗在位时,刺字发配之罪共 46 条,到南宋孝宗时增加到 570 多条,一些地方官吏也滥施刺字发配之刑元朝全面继承刺字发配之刑,而且将原来的刺双颊发展成刺面、刺左右臂、刺项等多种方式,并将刺字发配广泛适用于盗窃等罪犯明清时更多刺左右臂,渐渐地,刺字成为不大引人注意的处罚,直到清末被彻底废除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