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生物与环境(知识概要).doc
3页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知识概要】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阳光①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生长③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意义不同波长0.4μm~0.7μm的光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的光波范围,也是一般动物视觉器官所能感受的光波范围波长0.7μm以上的红外光能够产生热量,以提高环境的温度波长0.4μm以下的紫外光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并可诱发突变和畸形但紫外光是动物和人合成维生素D的动力④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和生活节律2)温度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极端温度能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命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有些原生动物能够忍受-190℃的低温,有些细菌和蓝绿藻能抵抗100℃的高温,北极鱼能终年在l℃~2℃冰水中生活温度系数(Q10定律) 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化反应)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这种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称做温度系数,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Q10=(V2/V1)10/(tQ10即温度系数,表示温度每增高10℃,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V1、V2为反应速度,t1、t2为相对温度3)水①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基本物质②水分多或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③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限制陆地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④湿度常用的三种指标绝对湿度:在单位体积容器中,水蒸气所含的实际量通常用g/rn3表示相对湿度:容器中水蒸气的实际含量和同一湿度下饱和含量之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和实际的绝对湿度之差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①种内互助②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获得养物及生活条件的现象③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以及其他生存条件的现象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l.适应的普遍性(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2)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有许多适应性特征。
3)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拟态:某些生物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似的状态2.适应的相对性(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2)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等对环境中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2)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有影响总和,叫做生物群落六、生物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时间格局:昼夜相、季节相七、生物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类型(1)按发生的地方分①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②次级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按代谢特征分①自养性演替:P/R>l②异养性演替:P/R<12.演替的过程(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2)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l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第三节 生态系统【知识概要】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三、生物圈与人类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在空间位置上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生物圈中的成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我国是“人与生物圈”组织的理事国,在研究和保护生物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四、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2.生产者3.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4.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营养级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六、生态环境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方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营养级,既不能够逆向流动,也不能够循环流动。
3.能量流动的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4.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的能量值绘成的能量锥体呈金字塔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主要有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