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欣赏_后现代主义文学2教材.ppt
149页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出现 的范围广泛的文化潮流,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 艺术、语言学等领域 第一节 概述 2、后现代主义文学: 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 同时又超越和悖离的席卷欧美的文学现象它 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包括存在主义 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1、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2、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非理性思潮的产物 3、受益于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推动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丹尼尔贝尔: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后现代主义文学从根本上否定 “旧”传统,摒 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无视任何既定规范, 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 斥深沉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 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 作”,写作转向了它自身。
3、后现代主义则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带有 强烈的“不确定性”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 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 倾向,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存在主义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 个西方世界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 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 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 主义哲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萨特的《禁闭》、加 缪的《局外人》等 (二)、荒诞派戏剧: 二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它是“对某些存在主 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揭示了 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以 荒诞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 对话等 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代表有:尤奈斯 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 (三)、新小说: “新小说”,是指二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美、等西方国家产 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 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 有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
v1、叙述视角的转换 v2、消解深度的描写 v3、蒙太奇和拼贴 v4、戏仿与元虚构 代表作有罗布格里耶《橡 皮》、克洛德西蒙的《弗 兰德公路》 等 (四)、“垮掉的一代”: 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派作家都是性格 粗犷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 作和学业,拒绝承担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纪秩序和 法规,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 他们寻求刺激,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传统价 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这一名称最早由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 出在思想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观念的影响 代表作有杰克克鲁亚克《在路 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等 (五)、黑色幽默: 六、七十年代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在思想上深受 存在主义的影响,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 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并加以放大,扭曲,使其 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 苦闷黑色幽默”亦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 头时的幽默” 代表作有海勒《第22条军规》,托马斯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等。
(六)、魔幻现实主义: 三、四十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六十年代后达到 高峰作家以“印地安人的灵魂”自命,一般都很 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同 时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使作品披上了一 层神秘的色彩 v 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的《百年孤独》 第二节 萨特 “我要同时成为斯宾 诺莎和司汤达 哲学家 文学家 政治家 一、充满个性的人生 萨特于1905年出生于法属阿尔萨斯,中产阶级家庭,父 亲是海军军官 两岁丧父,11岁母亲改嫁,萨特与继父一直不和由学 识渊博的外祖父抚养成人 19岁萨特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并 结识了波伏娃 24岁,他通过全国中学哲学教师会考获第一名,从此开 始了任教生涯 他1939年应征入伍,1940年在帕杜被德军俘虏,1941 年因病获释 1946年起,他先后到欧、亚、非、拉美的许多国家 旅行; 1955年访问中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9月29日 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 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毛 泽东、陈毅分别接见了他们 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萨 特拒绝接受:“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 萨特是一个热心的社会活动家,反对侵略战争, 支持学生运动 1980-4-15,萨特因患肺水肿辞世,享年75岁数 万巴黎群众自动参加他的丧礼,送葬队伍长达三 公里,是雨果逝世后最盛大的葬礼 萨特之墓 萨特和波伏娃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 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二、存在主义与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 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 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 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存在主义并不是统一的哲学派别而只是一种 具有某些共同理论倾向的思潮,被冠之以存在主 义的哲学家之间的差异甚大 第一,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第二,世界是荒诞的,人对自己的处境难以理 解,因此,存在就是虚无,就是孤独、不安、痛苦 ; 第三,然而人是自由的,人必须行动,行动即 选择,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存在先于本质”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 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 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
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 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东西,这 些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 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 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 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因而人的存在是荒 诞的,现实世界是令人恶心的 在荒诞现实 面前,人的理性、自由选择受到局限,事与 愿违,荒谬可笑 人的出生或不出生本来是完全偶然的;人的存 在因此并不是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而规划的 ,人应当“自由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应当完全介 入到自己生存的社会中去,以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 己的命运 由此出发,萨特认为所有选择都是个人单独进 行的,完全根据个人在特定境遇下的意愿,不遵循 任何普遍的或先天的标准,不受任何因果和逻辑关 系的约束但他又强调要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所应 担负的道德责任联系起来个人在作出任何选择时 ,要为此既对自己、又对他人和世界负责 三、创作情况: (1)文论:文学介入生活 萨特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倾 向性。
诸如反对不义战争,反法 西斯,反种族歧视,反伪善道德 等 (2)小说:《墙》、《恶心》、 《自由之路》 (3)戏剧: 《苍蝇》、《间隔》(最初 《他人》) 《死无葬身之地》、《毕恭 毕敬的妓女》 四、小说《墙》 小说集《墙》包括5个短篇: 《墙》、 《房间》、 《密友》 、《一个工厂主的 童年》 、《艾罗斯特拉特》 情节: 短篇小说《墙》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战争期间 共和党战士巴布洛被俘,拒绝招认领导雷蒙藏身之处, 被判处死刑当天晚上巴伯罗万念俱灰不留一句遗言,法西 斯给他一刻钟,供出雷蒙可免一死,为嘲弄敌人,随口胡诌 说雷蒙在墓地里,他知道雷蒙在表兄家,雷蒙为不连累别人 真的躲到墓地,被敌人抓获巴布洛免死,他得知这一结果 后即刻昏厥,苏醒后“哈哈大笑,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小说 结束笑声却在回荡,笑世界的荒谬、人生的荒谬 五、《禁闭》 萨特戏剧代表作, 是其哲学观点的体现 独幕剧,五场 1、故事梗概 《禁闭》创作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 ),最初命名为《他人》(1944),刊登在杂志 《弩》上, 同年在“老哥伦比亚剧院”首演, 大获成功,1947年获得了美国“最佳外国戏剧奖 ”。
加尔森 埃司泰乐 伊奈司 2、思想主题: 他人就是地狱 (1)如果你不正确地对待他人,那么他人 就是你的地狱他人即地狱”: (2)如果你不正确地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 ,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正确地对待自己,那么自己 就是你的地狱 “……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 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 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信赖别人的判断了 ” “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禁锢着我 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萨特 一个极端是自己任别人摆布,还有一个极 端是自己任意摆布别人其实这反映了人与 人间相处很难的人生苦恼——自己要么把别 人当客体,要么自己变为别人的客体 2、艺术特征 第一,题材的荒诞性作品意欲揭示世界的荒 诞,因而也采取了荒诞构思 第二,境遇的极限性所谓极限,就是边缘, 界限 三个亡魂在特殊的极限境遇——地狱里相 遇,这个环境是人生最坏的处境,没有上帝、真 理,没有希望、仁爱,没有出路、归宿,人与人 彼此为仇,互相迫害。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第四,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禁闭》通过 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对荒诞人生的思考,呼吁善的 选择 链接 境遇剧: 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 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 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 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 意识和两难选择状态 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最近在《世界报》 上著文说,萨特是个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的两面神 :没有一个哲学家象他那样在文学海洋中游弋,也 没有一个文学家象他那样大举进行哲学操练;我们 无法理解,逻辑思辩和形象推演,这两种完全不同 的思维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笔下毫无妨碍地非常 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三节 贝克特 (1906-1989 ) 一、生平与创作 爱尔兰剧作家人称小乔伊斯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 得到振奋 1906年4月13日,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 一个犹太人家庭。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 ,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 1928-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英语,担任 双目失明的意识流大师乔尹斯的助手,参与整理《 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研究笛 卡儿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8年定居巴黎,二战期间因参加抗德运动,被 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战后一直在巴黎写作 198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