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26个儿子的最终下场.docx
26页朱元璋26个儿子的最终下场在“制度”决定之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但李自成兵锋所至,朱姓王爷几乎没有人能活下来明皇族两百多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范曾 —— 《朱元璋对弈图》朱元璋的儿子的下场 明皇族的人口爆炸大明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像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 朱元璋“大部制” 改革废掉丞相 马皇后,野史记名马秀英,也有称马腊梅安徽宿州人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人口如此急遽膨胀,是由于背后强大的制度驱动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种赏赐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后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藩王掌握军队来捍卫朱家天下的安全,结果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此状况导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致力弥补这个漏洞皇帝们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怕王爷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 明朝十六帝给子孙取名 朱元璋种下的恶果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明代建国天子“朱元璋”是若何看待日本倭寇的 朱元璋根据这个世系表,容易查得某个明朝的皇族属于哪一房,是第几代清初曾经据此追杀过大量明朝的皇族,特别是最后几个皇帝的后代(近支子孙)雍正年间进行大赦,朱元璋的后裔才安定下来现在甚至还可以依据这个世系表验证某一朱姓人是否朱元璋的后代。
清初四大画僧中有两个是明朝的宗室皇族其中八大山人朱耷,又号雪个,明宗室,谱名统(上林下金)从他的名字第一个字为统字,第二个子带金字旁查世系表可以知道他是第一代宁王的八世孙即朱元璋的九世孙石涛,又号大涤子,名若极,小名阿长查世系表正是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十一世孙,他的父亲是亨字辈的末代靖江王朱亨嘉在石涛作品上,常盖有「靖江后人」白文方印,或「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长方印,以怀念他的十世祖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因为赞仪恭慎好学,永乐元年才能恢复朱守谦因触犯《祖训录》,亲近小人,毒害百姓等先后两次被废的郡王爵位,并得以之国桂林,从此家族在桂林定居下来 明惠帝朱允炆 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一般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朱元璋26个儿子简要情况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樉】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棡】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代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燕王(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代宗(朱祁镇、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燳)→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思宗(朱由校、朱由检)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炖)→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桢】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朱杞,九子,赵王(幼殇)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檀】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长陵。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桂】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齐)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柍】肃庄王(朱柍)→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植】辽简王(朱植)→辽王(朱贵烚)→辽肃王(朱贵受)→辽靖王(朱豪墭)→辽惠王(朱恩稽)→辽恭王(朱宠氵受)→辽庄王(朱致格)→辽王(朱宪节)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栴】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宁献王(朱权)→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宁王(朱宸濠)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楩】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松】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脊)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模】渖简王(朱模)→渖康王(朱佶焞)→渖庄王(朱幼学)→渖恭王(朱诠钲)→渖宪王(朱允栘)→渖宣王(朱恬烄)→渖定王(朱珵尧)→渖王(朱效钅庸)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朱元璋的儿子朱桱】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朱鹥,二十五子,伊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