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供参考.doc
6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初中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l 《风筝》作 者 简 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 要 思 想 内 容: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序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表达了对现实的极端憎恨对春日温和的无限憧憬课 文 主 要 内 容 感 知:1、课文第1、2自然段都写了什么?这两个自然段由景入题,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2、作者怎样引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的?先写北京的冬天,“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远处有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3、作者是怎样写故乡春天的景象的?先写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再写仰头所见,天空中抬头看见的是“淡黄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再写地上“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4、小兄弟偷偷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你从本段中哪些地方看出小兄弟的人物个性特征?做了一个蝴蝶风筝他很聪明,很会设计,动手能力很强 5、“我”发现了小兄弟的秘密采取了什么行动?小兄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我”的动作: “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我”的神态:“傲然”。
小兄弟的表现:“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6、“我”和小兄弟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来说说对比的作用?写“我”的盛怒和蛮横,写小兄弟的恐惧和无助,这种对比突出了“我”对他“精神的虐杀”7、 “我”的惩罚指什么?当“我”从一本外国书上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先前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骤然在眼前展开,内疚而沉重的心绪袭上心头,使“我”坐卧不安,使“我”“惊异和悲哀”内心充满悔恨与自责8、作者写道:“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写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惩罚,对“我”来说,良心受到强烈的遣责,所以谓之“不幸”9、第11自然段这样写:“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时秩序能够得以维持的原因,因此令人悲哀、沉重l 《小巷深处》——时间顺序小巷、竹棍两者是寄托感情的物体课 文 主 要 内 容 感 知:1、文章前四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哪些事情?母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她以卖冰棍为生,她好心地收留了“我”,一个弃婴。
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积蓄换了住处,使“我”在降临到人世间以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为了“我”,她甚至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2、课文5~8自然段都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课文5~7自然段重点写母亲为了“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为了多一点收入,宁可“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任凭夏日“毒辣的阳光”把“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母亲含辛茹苦,却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第8自然段写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3、母亲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的心却是非常细腻的,课文9~13自然段通过哪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内心痛苦,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如第11自然段,面对“我”对母亲和家的感情变化,母亲“依旧满面春风”,她不让人看出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如第13自然段,母亲听出了“我”说话的弦外之音,仍然为我弄好吃的4、课文写母亲最感人的情节在哪里?课文中哪几个段落最让人感动?写母亲克服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却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第25、26、27、28段最让人感动5、“我”对母亲的感情可分几个阶段? 共分四个阶段。
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地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6、分析文中母亲、女儿的人物形象母亲的形象:高尚无私、坚韧执着、默默奉献“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7、“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女儿心灵呼唤体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充分让本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全面升华l 《春》作 者 介 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学者有散文集《踪迹》、《欧行旅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曾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上课时不用讲稿,而出口成章,一时传为佳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说;“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课 文 主 要 内 容 感 知: 春草图:鲜嫩勃发 春花图:百花竞放、繁茂艳丽 春风图:风和日丽、清新 春雨图:细密轻柔、润泽万物 娃娃——新 迎春图:春早人勤 小姑娘——美盼春(1) 绘春(2~7) 颂春(8~10) 青年——力1、 优美字词鉴赏。
欣然张开了眼:新 水涨起来了:写出了春天来临山景由暗到明、由枯萎到润泽的过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写出了冰雪消融、春水涣涣的样子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化,状其不知不觉,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鲜柔;生机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旺盛蜜蜂嗡嗡地闹着:热闹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这里有一个动词“钻”用得很好,从修辞的角度回答,这句为什么好 ?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钻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换成“叫”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一派“繁忙”的样子,侧面写出花多,花艳,花甜的特征,“叫”只表示叫喊之意,感情不浓烈4、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它们分别照应前面的哪些树?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好在哪里?还可从哪些角度分析?照应了前面的“桃树、杏树,梨树”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比喻形象准确地描绘了花开得盛开得艳,开得美,生动、形象、具体 排比:写出了花开得非常热列,有气势 使内容更广泛,更有深度。
5、、“象牛毛,象花针,象雨丝,密密地斜积着”三个比喻句整体是照应前面的“雨是最寻常的”,表现雨下得多,下得时间长,可它们各自又有什么样的含义?“象牛毛”描写了春雨的细密,“象花针”描写了春雨的闪烁,“象细丝”描写了春雨的连绵,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同时又构成了一组排比,表现了一种气势!6、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捉摸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春风的温暖和煦,写出来呢?作者先从触 觉角度写春的和煦温柔,再从 嗅觉 角度写春风的特有的芬芳,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吹送的悦耳的声音 7、“密密的斜织着”把“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前面写过风了,此段重点写雨,而雨和风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故此处一个“斜”字就带出了雨中有风,形象、准确地绘出了春日里微风细雨的情致!8、说说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借用母亲的手抚摸的轻柔、温暖的感觉来写春风拂面的感觉比喻新鲜,恰当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生动的表现春天的艳美、活泼、令人喜爱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比喻形容春天的健美,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赋予春天以人的感情和生命。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拟人,描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笑着,走着:拟人,写出了春天的漂亮、娇美、可爱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从山、水、太阳的变化过程写出春回大地的生动景象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从不同方面写出人们春天里在草地上的活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渲染春花竞相开放,色彩艳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排比:从不同的方面赞美春天,赞美春天“新”“美”“力”,一连串结构相同修辞相同的句子使人感受到作者爱春赞春的淋漓尽致的浓厚感情 八年级上册l 《纪念白求恩》作 者 介 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 文 主 要 内 容 感 知:1、请找出各段的中心句1、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已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3、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4、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一、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二、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三、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四、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3、课文分三层内容:1 高度槪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叙述)2 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议论)3 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速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议论)先叙后议.先简述白求恩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4、文章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起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是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是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5、白求恩不远千里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6、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应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7、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