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水电站.docx
4页三门峡水电站一个大坝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而其主要功能的丧失便意味 着大坝的死亡作为惟一一座成为人民币图案的水电站,三门峡很有可能同印着自己 影像的第二版人民币五角钱一样无法避免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两省其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 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平陆县三门乡此处距离黄河入海口约 1027 千米河 中石岛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鬼门河、神门河与人门河,故名 “三门峡”在三门下游 400 米处,又有石岛三座,其中一名砥柱石,挺立于黄河惊涛骇浪之中, “中流砥柱 ” 由此而来1930〜1940年代•设想最早提出在黄河三门峡修建拦洪水库是在 1935 年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 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倡议在潼关至孟津河段选择适当地点修建蓄洪水库他在黄河 水利委员会的同事,来自挪威的主任工程师安立森( S.Elisson )经过实地考察,发 表了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个坝址的勘查报告然而两年后,抗战爆发,三门 峡地区落入日本人之手在此期间,侵华日军东亚研究所也提出了一个兴建三门峡水 电站的计划抗战胜利,国民政府 1946 年重新将三门峡水库提上日程,聘请专家组成黄河顾 问团实地考察。
顾问团的 4 位美国专家雷巴德( Eugene Reybold )、萨凡奇( John Lucian Savage )、葛罗同( J.P.Growdon )、柯登( John S.Cotton )对于每个问 题都有激烈争论他们提出的初步报告指出:三门峡建库发电,对潼关以上的农田淹 没损失太大,又是以后无法弥补的建议坝址改到三门峡以下 100 米处的八里胡同 其首要任务在防洪而非发电三起三落(1951 〜1953 年)1950 年〜 1951 年1. 1950 年1950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 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关至孟津河段,提出应提前修建潼孟段水库,坝址可选 择在三门峡或王家滩这是对此前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初步意见》在三门峡建设 35 0 米水库,以发电、灌溉、防洪为开发目的的初步方案的肯定然而到了 1951 年,出 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是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在黄河干流修 建大水库,困难太大,主张从支流解决问题于是转向支流水库的研究,三门峡水库 计划被放弃2. 1952 年 经过黄委会的勘察研究计算,发现支流水库控制性差,花钱多,效益小,不理想, 仍需从干流入手。
同时,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力主在干流上建设大型水电站, 于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峰回路转这年 5 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 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勘察三门峡后认为能够建设高坝,主张把三门 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 360 米,用一部分库容拦沙此间另一种意见则是坝址下移到八 里胡同建冲沙水库,利用该处的峡谷地形冲沙,且可避免淹没关中平原但是,经过 计算,八里胡同冲沙水库难以实现,而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受到主要淹没区的 陕西省的强烈反对从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没较少的邙山水库方案 10 月毛泽东主 席视察黄河,王化云汇报的是邙山方案这标志着第二次放弃了三门峡水库计划3. 1953 年经过计算,邙山水库仍然需投资 10 亿元以上,移民 15 万人,且没有综合利用效 益,于是 1953 年 2 月,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以及整个黄河的治理 方策,获得赞许其后,水利部批示:要迅速解决防洪问题,花钱不能超过 5 亿元, 淹没不能超过 5 万人由于兴建远远超出这一限制,三门峡水库第三次被搁置苏联专家思路 (1954 年)1954 年 1 月,苏联电站部派出以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以下简称列院)专家为 主的苏联专家综合组,帮助中国制定治理和开发黄河规划。
列院副总工程师 A.A. 柯洛略夫经过近两个月的实地考察,赞赏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对于其淹没损失 大的问题,柯洛略夫说:“任何一个坝址……为了调节洪水所必需的库容,都是用淹没 换来的当年 4月,水利部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 10 月,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 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工作,选定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 期重点工程确定了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 350 米,总库容 360亿立方米出水口处污染严重进入决策阶段 (1955 年)1955 年,中国国家计委与建委党组联名将《技经报告》呈报毛泽东等 41 位党中 央领导人 5月 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基本通过这一方案 7月中旬,中国国务院全体 会议通过 7月 18 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 议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7月 30 日,全国 人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柯洛略夫 被任命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争论又起(1957年〜1958年)1957 年初,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召开,有专家对前一年苏联列院设计 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提出了激烈的不同意见。
争议主要围绕 两个方面其一是《初步设计》将水库高程在《技经报告》阶段的 350 米基础上又提 高到了 360 米,库区淹没农田由 200 万亩增加到 325 万亩,移民由 58.4 万人增加到 87 万人淹没地区大部分是关中沃野,陕西省反应强烈其二是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 和水力发电建设总局青年技术员温善章于 1956 年 6 月, 1956 年 12 月和 1957 年 3 月先后向黄规会、水利部和国务院提出了低水位、少淹没、多排沙的意见黄万里并 建议切勿将底孔堵死,以备将来泄水排沙,其减缓淤积的作用陕西省代表指出用迁 移70〜80万人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施工完成(1957年〜1962年)争议还在继续的时候, 1 957年4月1 3日,三门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 4月14的 《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社论其间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多次到工地视察 1960 年 9 月三门峡首次蓄水,到 1961 年 4 月大坝主体基本竣工, 1962年2月第一台 1 5万千瓦机组和 1 1 0千伏开关站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淤积和第一次改建 (1962〜1968 年)从 1960 年三门峡水库首次使用,到 1962 年 3 月,一年半以来,水库中已经淤积 泥沙 15.3 亿吨,远远超出预计。
潼关高程抬高了 4.4 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 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为此, 1962 年 2 月,水电部将原来的 “蓄水拦沙 ”运用方式改为 “滞洪排沙 ”,但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 泥沙仍有 60% 淤积在库 内,但潼关高程并未降低而下泄的泥沙由于水量少,淤积到下游河床,周恩来指出: 这样下去, “淹了关中,也救不了下游 ”为此, 8 月 20 日〜 9 月 1 日,水电部召开座 谈会,进行改建论证1 964年1 2月5日〜 1 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治黄会议最后终于达成一致, 确定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 5〜 8号四条原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 道,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解决泥沙淤积的燃眉之急在这次会议上,领导人说: “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 面 ”2005 年 6 月 27 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洪水与第二次改建 (1969〜1979 年)第一次改建后, 枢纽的泄流规模增大了一倍, 缓解了水库的严重淤积, 但仍有 20% 来沙淤在库内潼关以上库区和渭河仍在淤积尤其是 1967 年,黄河倒灌,渭河口 8. 8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 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决口,造成大面积淹没,关中平原仍 然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 1969年6月,由河南省革委会主持, 在三门峡召开了晋、陕、 豫、鲁四省会议同年 1 2月1 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 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当月,三门峡枢纽第二次改建工程开工经过方案细 节的争论, 1970年至1972年,相继打开溢流坝 1 〜 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将电站 1〜 5 号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 300 米下卧至 287 米,改为低水头发电 1973 年至 1979 年 5 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扩大发电规模,问题再起 ( 1986 年后)1977 年,河南省电力工业局成立了三门峡水力发电厂 1983 年经水电部批准正 式建立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开始提出改革与经营的口号: “工程管理为基础,电 力生产为支柱,综合经营大发展,企业才能迈大步 ”与此同时,管理局开始继续实施泄流工程二期改建,相继打开溢流坝 9〜10号原建的施工导流底孔,增设一门一机,门槽改建, 6 号、7 号泄流排沙钢管扩装为发电机组2000 年前进一步打开 11 号、12 号底孔,至此, 12 个导流底孔全部打开改建 工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而从 1986 年开始,潼关高程开始再次抬高。
存废之争 (2003〜2004 年)2003 年 8 月 24 日至 10 月 5 日,渭河流域发生了 50 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有 1080 万亩农作物受灾, 225 万亩农作物绝收 这次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 数十人死亡, 515 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 23 亿元但是这次渭河洪峰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 洪水流量,因而,陕西省方面将这次水灾的原因归结为三门峡高水位运用导致潼关高 程居高不下,渭河倒灌以至于 “小水酿大灾 ”为此, 10 月份,水利部组织在郑州召开了 “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 专题调研会 ”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说: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 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 水库2004 年 2 月 4 日,陕西省 15 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 3 月 5 日,在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 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