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白马寺导游词.docx
14页洛阳白马寺导游词洛阳白马寺导游词1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驰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个地点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安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一定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广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对增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颁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大会儿,即2022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散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感觉真,因此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招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许多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良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3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摆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3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驰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洛阳白马寺导游词2 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千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创办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座提道声,被佛教界尊称是“祖庭”和“释源”。
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到白马寺呢,我想大家的脑海里会更清晰的浮现出唐僧取经的那匹白马吧,那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说到“白马寺”三个字,大家会问,既然不是白龙马的马,又为什么叫“白马寺”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国封建社会交外机构鸿胪寺的“寺”,后来成为我国的寺院的通称白马寺呢,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白马驮经的故事在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晚上,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博学的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离开洛阳,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汉)遇到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诚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之非常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洛阳白马寺导游词3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22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
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洛阳白马寺导游词4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洛阳白马寺导游词5 皆様、今日見学した次の駅は「中国第一古刹」と呼ばれる白馬寺です。
白馬寺は洛陽城の東約12キロにあります今から1900年以上の歴史があります白馬寺は東漢永平11年に創建されましたつまり西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