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新课标 人教版.doc

65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26532726
  • 上传时间:2020-03-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3KB
  • / 6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一、高考考纲说明中的现代文阅读考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点解读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要从事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目前,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材料包括了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在高考试卷中,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或科学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选这样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而文学作品类,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当中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客观选择题,阅读材料有时候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有时候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全国试卷安排在第一卷;另一块是主观的文字表述题,一般选用文学作品,基本上是选用散文;全国试题安排在第二卷现在为了复习和训练的需要,分成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文学作品类三大块进行编写三.、客观选择题【考点剖析】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2.从考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3.从题型看,都是Ⅰ卷中的单项选择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①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②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③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否则,它就没有阅读价值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1.一般的考查内容①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②新发明的依据③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④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⑤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⑥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2.干扰项的设置干扰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仔细比照原文,特别要留意以下几种干扰项的设置情况:①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说是有意混淆范围的大小。

      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许多② 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③ 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④ 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5小题的A选项就是用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概括了在实验室种的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⑤ 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⑥ 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如1999年高考题1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⑦ 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⑧ 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提出这种说法例如,1999年高考题 第20小题的【B项】"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就是如此因为从【原文】第二段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的奥秘的解释,只是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并不能说明他们怀疑或否定传统的对冬眠奥秘的解释⑨ 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比如1999年高考题,第17小题的B选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2. .答题方法和程序  1.初读快速扫描,有个大体印象  2.再读逐句快读,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等,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  3.精读看清题干要求,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确定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典型例析】(202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

      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

      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解析】考点: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B)正确答案是 C A项,【原文(第1段)】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选项中"与介质混合"与原文不符,属"扩大范围"。

      B项主要是对"气源"(形成"气冰"的三个条件之一)的说明,所揭示的并非是"气冰"这一概念的内涵原文】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D项问题与B项同,且"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也与原文"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不符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解析】考点: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B)正确答案是B 该项中"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6.2化石燃烧的利用》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英语月考试卷附答案.docx 广东省广州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题附答案.docx 广东省清远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docx 四川省绵阳市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卷附答案.docx 贵州省铜仁市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卷附答案.docx 吉林省吉林市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docx 广西南宁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测试题附答案.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pptx 四川内江市隆昌市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附答案.docx 浙江省温州市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英语试卷含答案.pptx 广东省深圳市2025年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含答案.pptx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docx 浙江省浦江县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卷含答案.pptx 四川省自贡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docx 浙江省义乌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测试含答案.pptx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docx 广西南宁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附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题卷附答案.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质量监测英语试题含答案.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