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心电图鉴别器质性和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docx
2页浅谈心电图鉴别器质性和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一)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期前收缩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常见原因是神经功能因素,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无论交感或迷走神经兴奋,都可能使心肌的快慢纤维的兴奋性失衡,使传导速度发生变化,而引起期前收缩,如过度疲劳,长期失眠,过量的烟酒,茶,咖啡等的摄入,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所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都属于此类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器质性心脏病早期就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有些药物除对心肌的直接毒性外,也对自主神经功能有影响,为此应仔细分析病情,以除外器质性因素室性期前收缩也多见于器质性因素,缺血,缺氧性心肌病变,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间瓣狭窄等,都可能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各种心肌炎,心肌病,无论是急性弥漫性心肌病变,还是局限性灶性病变,甚至炎症已完全恢复而留下瘢痕性病变时,也都可发生期前收缩,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性质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心电图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性质做一粗浅讨论临床上心电图判定室性期前收缩是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标准归纳总结如下:1.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振幅通常有 2.0mv 以上,器质性可表现为低电压,QRS 波群振幅小于 1.0mv,或低于同一导联窦性搏动的 QRS 波群。
2.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 QRS 时限大于 0.12S,一般是光滑,无切迹或顿挫,器质性则大于0.16S,甚至超过 0.18S, 有切迹或顿挫3.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 QRS 波群主波方向与其 ST 段,T 波方向相反, (呈继发性 ST-T 改变) ,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 QRS 波群主波方向与其 T 波方向一致, (原发性 ST-T 改变,高位室性期前收缩除外)4.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表现为宽的 R 波或 QS 波,一旦心外膜导联上出现 qR 型(不论 q波多小)室性期前收缩,则为心肌损伤之征象如果室性期前收缩为 qR 型或 QR 型,伴有 ST 段抬高及“冠状 T”改变,则是心肌梗死之征V1 导联室性期前收缩呈 QR 型,其 Q 波大于或等于 0.04S, Q/R 等于 0.20 时,诊断前壁心肌梗死敏感性为24%,特异性达93%当 Q/R 大于 0.10 时,其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特异性仍达83%5.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倒置 T 波较圆滑,降支和升支不对称,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倒置 T 波变深尖,降支和升支对称,呈倒置的箭头样 T 波, (称冠状 T 波) 6. 期前收缩后有 T 波改变的室性期前收缩,70%-80%提示为病理性的,且又多见于冠心病。
7.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二联律的室性期前收缩器质性多,常见于洋地黄中毒,但也可见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8. 双向性室性期前收缩多见于洋地黄中毒,严重缺氧和麻醉过程,也是一种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9. 多源,多形及连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几乎都是病理性的,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外,亦见于洋地黄中毒或其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缺氧等10. 起源于左心室的室性期前收缩有利于冠心病的诊断,属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性期前收缩,功能性较多11.提前较早的期前收缩(R-R’间期<0.43S) ,尤其是 R on T 的室性期前收缩,当提前指数(R-R’/Q-T)小于 085 时,极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故多为病理性期前收缩12.R on P 的室性期前收缩也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也是病理性期前收缩13.室性期前收缩和房性期前收缩和(或)交界性期前收缩同时或先后出现多为器质性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罕见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同时出现14.并行心律性室性期前收缩 70%-80%是病理性期前收缩15.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 ST-T 异常的心电图基础上,如冠状 T 波,水平型 ST 段压低等,或者出现其他异常,如心房纤颤,心肌梗死,多为病理性期前收缩,单纯发生在 ST-T异常的室性期前收缩,亦可能是功能性的,主要视 ST-T 异常的性质是否是器质性。
16.当心电图中看到连续出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室性期前收缩,必须考虑到第二个“期前收缩”是否为一个窦性激动只因在房室交界区受到干扰而出现 PR 间期延长,室内差异性传导,故 QRS 波时限延长,从而可能误认为又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因为若心室真正存在两个不同的异位节律点连续的发出激动,可能有一定的病理意义;反之,第二个搏动仅是一个受了干扰的窦性搏动,则纯系生理现象,临床上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