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118页中医药学基础 经 络灵枢灵枢经脉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扁鹊心书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经经 络络 概述概述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应用 概 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经经脉脉经,路径之意经脉系统主干较粗大有一定循行径路络络脉脉络,网络之意经脉系统分支较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别络别络经络系统络脉经络系统络脉 孙络孙络 浮络浮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1.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称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 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经脉 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 包括督、任、冲、带、阴蹻(跷)、阳蹻(跷)、阴维、阳维脉 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别道奇行”,具有统率、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经脉 经别,亦有十二条,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正经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 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2.络 脉 按形状、大小、深浅等不同,分为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的主要的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别络、躯干后的督脉别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合成十五别络 再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溢奇邪”“通营卫”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3.连属组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称为十二经筋。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也称十二皮部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别络别络经络系统络脉经络系统络脉 孙络孙络 浮络浮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命名原则命名原则 上为手,下为足 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的名称阴经阴经(属脏)(属脏)阳经阳经(属腑)(属腑)循行部位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阳经行于外侧手手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太肠经手阳明太肠经上上肢肢前缘前缘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线中线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后缘后缘足足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下下肢肢前缘前缘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中线中线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后缘后缘注:在足背和小腿下半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注:在足背和小腿下半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至至内踝上八寸内踝上八寸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头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胸 手手 足三阳经 腹腹 足三阴经 足足 1.1.走向规律走向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交接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 指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环(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鼻翼旁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异名异名手手、足足阴经在阴经在胸腔内脏胸腔内脏交接交接 心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肢部位四肢部位 头面部位头面部位 躯干部位躯干部位 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是是厥厥阴阴在在前前,太阴太阴在在中中,少阴少阴在在后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头面部位的分布规律 手、手、足阳明经行于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面部、额部;额部; 手、足手、足少阳经少阳经行行于头侧部;于头侧部; 手手、足太阳经行于足太阳经行于面颊、面颊、头顶、头头顶、头后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位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从胸部手三阴经从胸部行于行于腋下;腋下;手三阳手三阳行于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行于腹足三阴经行于腹、胸;胸;足阳明经足阳明经行于行于前(胸腹面)前(胸腹面) 太阳经太阳经行于行于后(背面)后(背面) 少阳经少阳经行于行于侧侧循行循行于腹于腹、胸的经脉胸的经脉 从从前前正中线正中线,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肾、足阳明足阳明胃胃、足太阴、足太阴脾脾、足厥阴、足厥阴肝肝经任任脾脾肾肾胃胃肝肝 手足三阴、三阳手足三阴、三阳,通过通过各自的各自的经别和别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表表手阳明手阳明大肠大肠经经手少阳手少阳三焦三焦经经手太阳手太阳小肠小肠经经足阳明足阳明胃胃经经足少阳足少阳胆胆经经足太阳足太阳膀胱膀胱经经里里手太阴手太阴肺肺经经手厥阴手厥阴心包心包经经手少阴手少阴心心经经足太阴足太阴脾脾经经足厥阴足厥阴肝肝经经足少阴足少阴肾肾经经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列缺穴)分出,经手经手背走向背走向食食指桡侧端指桡侧端(商(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1.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络大肠,还循胃,还循胃口,通过膈肌上行,口,通过膈肌上行,属肺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端(少商穴) 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经经主治主治 肺肺系系疾疾病病:咳咳嗽嗽,气气喘喘,咽咽喉喉肿肿痛,咳血,胸痛痛,咳血,胸痛 外外经经病病:肩肩背背痛痛,肘肘臂臂挛挛痛痛,手手腕痛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起于食指桡侧端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大椎穴)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腔,络肺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属大肠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分支:从缺盆上行,经经颈部至面颈部至面颊,颊,入下齿入下齿中,退出挟口两旁,左中,退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鼻翼旁(迎(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 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目赤肿痛,头痛,鼻衄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外经经病病:瘰瘰疬疬,肩肩臂臂痛痛,上上肢肢不不遂合谷(原穴)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 【主治】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 5.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 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 7.本穴为全身镇痛镇静要穴之一,常用于针刺麻醉 【操作】直刺0.51.0寸孕妇禁针刺孕妇禁针刺曲池曲池迎香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功效】散风清热,通利鼻窍 【主治】1.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鼻息肉 2.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3.足阳明胃经起于起于鼻翼旁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入上齿齿,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出,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出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 分支分支1 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 ,沿喉咙向下后行沿喉咙向下后行至至大椎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胸腔,下行穿过膈肌,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属胃络脾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 2寸)寸), ,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分支2 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分支3 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分支4 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主治 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肠鸣,痢疾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闭齿痛,面痛,牙关紧闭 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足三里足三里(合穴)合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通经活血主治】1. 全身强壮要穴,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 。












